数字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通过荧光物质与氧气的特异性反应实现检测,探头表面的荧光膜是核心敏感部件。长期使用后,生物膜、泥沙、油脂等污染物会遮挡荧光信号,导致检测精度下降。清洁需遵循 “保护荧光膜、针对性除污” 原则,具体方式如下。 一、清洁前的准备与污染物判断 1、工具与环境准备 必备工具包括专用软毛刷(刷毛长度≤5mm,硬度≤30 Shore A)、无绒布(超细纤维材质)、聚乙烯清洗盆;清洁液需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纯水(基础清洁)、中性洗涤剂(1% 浓度,去除油脂)、3% 过氧化氢溶液(杀灭生物膜)。禁止使用金属工具(如刀片、钢丝球)或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避免划伤荧光膜或溶解荧光物质。清洁需在室温环境(15-25℃)下进行,远离强光直射(防止荧光膜提前激发失效)。 2、污染物类型识别 生物膜污染表现为荧光膜表面有透明滑腻层,伴随轻微发黑(微生物代谢产物);泥沙污染为黄褐色颗粒状附着,触感粗糙;油脂污染呈深色粘稠状,附着紧密且不易冲洗。可通过目视观察和触感初步判断,为后续清洁方式选择提供依据。 二、分类型清洁操作流程 1、基础清洁(泥沙类污染物) 将传感器探头浸入纯水中,用专用软毛刷以顺时针方向轻刷荧光膜表面(力度以不产生形变为宜),持续 30 秒后取出,用无绒布吸干表面水分(避免摩擦)。若仍有残留,可重复操作 2 次(每次间隔 1 分钟),利用水流自然冲散松动的泥沙。清洁后检查膜表面:应无明显颗粒残留,荧光层均匀透亮。 2、生物膜清洁(微生物附着) 配置 3% 过氧化氢溶液,将探头浸入溶液中(液面覆盖荧光膜但不超过传感器壳体接口),静置 10 分钟(期间轻晃容器 1 次,促进溶液接触)。取出后用纯水冲洗 3 次,再用软毛刷轻刷表面,去除脱离的生物膜碎片。若生物膜较厚,可延长浸泡时间至 15 分钟(最长不超过 20 分钟,防止过氧化氢氧化荧光物质)。清洁后需用纯水浸泡 5 分钟,中和残留药剂。 3、油脂类污染清洁 用无绒布蘸取少量中性洗涤剂(避免直接倾倒在荧光膜上),以画圈方式轻柔擦拭污染区域(每次擦拭后更换布面,防止污染物扩散)。擦拭后立即将探头浸入纯水中,冲洗至无泡沫残留(约 3-5 次),最后用无绒布吸干水分。禁止使用热水(>40℃)清洁,高温可能导致荧光膜粘合剂失效。 三、清洁后的检查与维护 1、清洁效果验证 清洁后目视检查荧光膜:表面应无划痕、无残留污染物,荧光层颜色均匀(无局部发白或发黑)。装机前进行空白校准:将探头浸入饱和溶解氧纯水中,若读数稳定且与理论值偏差≤2%,说明清洁合格;若偏差超过 5%,需重新检查是否有残留污染或膜损伤。 2、清洁周期与预防性维护 常规使用环境(如地表水)每 2 周清洁 1 次;高污染环境(如污水处理厂)需缩短至 3-5 天。每次清洁后记录污染物类型及清洁效果,建立 “污染程度 - 清洁周期” 关联表,动态调整清洁频率。长期停用前(超过 7 天),需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再按储存要求保存(荧光膜需保持干燥,避免长期浸泡)。 3、异常情况处理 若清洁后发现荧光膜有划痕或局部发白,需停止使用并更换荧光帽(不可继续检测,会导致数据严重偏差)。若清洁后响应速度明显变慢(如达到稳定读数时间延长至原来 2 倍),可能是荧光物质受损,需联系厂家进行性能校准或更换部件。 数字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的清洁核心是 “轻柔操作、针对性除污”。过度清洁(如频繁使用药剂)或暴力操作会导致荧光膜寿命缩短(正常寿命约 12-18 个月),而清洁不足则会使检测误差逐步增大。通过规范清洁流程,可在保护敏感部件的前提下,维持传感器的检测精度(误差控制在 3% 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