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水中油传感器通过检测水体中油分对光的反射、散射或吸收特性实现油含量监测,其表面(尤其是光学镜片、检测探头)易附着油膜、悬浮物、微生物等污染物,若清洁不及时或方法不当,会导致检测信号衰减、数据偏差增大,甚至损坏传感器部件。需遵循 “温和清洁、避免损伤、彻底除污” 原则,建立标准化清洁流程,确保清洁后传感器恢复良好检测状态。 一、清洁前准备:做好防护与工具适配 清洁前需完成工具准备与安全防护,避免清洁过程中损伤传感器或造成人员接触风险。工具选择上,需准备适配的清洁用品:无绒超细纤维布(避免划伤传感器表面镀膜)、专用中性清洁剂(与传感器材质兼容,如食品级中性洗洁精或厂家推荐清洁剂,禁止使用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类清洁剂,防止腐蚀传感器外壳与光学部件)、纯水(如去离子水或蒸馏水,避免自来水残留杂质二次污染)、软质毛刷(刷头为尼龙材质,刷毛柔软且无尖锐边缘,用于清理缝隙处污染物)、喷壶(用于盛放稀释后的清洁剂或纯水,方便均匀喷洒)。安全防护方面,操作人员需佩戴无粉洁净手套,避免手指油脂、汗液污染传感器表面;若传感器安装在水下或管道内,需先切断传感器电源,关闭采样管路阀门,确保清洁时无水体流动或带电风险,必要时使用支架固定传感器,防止清洁过程中传感器移位或坠落。 二、分步骤清洁:按污染物类型分层处理 清洁需按 “表面除尘→油膜与顽固污渍去除→缝隙清洁→纯水冲洗→干燥” 的顺序逐步开展,确保污染物彻底清除且不残留清洁痕迹。第一步是表面除尘,先用软质毛刷轻轻扫去传感器表面(包括外壳、探头边缘)的干燥灰尘、泥沙等松散污染物,避免直接擦拭导致颗粒物划伤表面;若污染物较多,可配合喷壶喷洒少量纯水,软化后再用毛刷清理,防止干擦造成表面磨损。第二步是油膜与顽固污渍去除,将中性清洁剂按说明书比例用纯水稀释(通常稀释比例为 1:50-1:100),用超细纤维布蘸取稀释后的清洁剂,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擦拭传感器光学镜片、检测探头等关键部位,重点去除附着的油膜(油膜易形成透明覆盖层,影响光信号传输),擦拭时力度需均匀轻柔,避免反复摩擦同一位置导致镀膜脱落;对于难以去除的顽固污渍(如长期附着的油垢、微生物黏泥),可将蘸有清洁剂的布覆盖在污渍处,静置 1-2 分钟(不可超过 5 分钟,防止清洁剂渗透损坏内部部件),再轻轻擦拭,直至污渍完全去除。第三步是缝隙清洁,传感器外壳与探头的连接处、光学镜片边缘等缝隙易残留污染物,需用软质毛刷蘸取少量稀释清洁剂,轻轻刷洗缝隙,确保无污染物堆积;若缝隙较窄,可将超细纤维布裁剪成细条,包裹在毛刷头部后伸入缝隙清洁,避免使用硬物(如牙签、镊子)清理,防止划伤缝隙边缘或损坏密封件。第四步是纯水冲洗与干燥,清洁完成后,用喷壶喷洒纯水,彻底冲洗传感器表面,去除残留的清洁剂与污染物碎屑,冲洗时需确保水流柔和,避免高压水流直接冲击光学镜片;冲洗后用干净的超细纤维布吸干表面水分,或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禁止阳光直射或使用吹风机烘干,防止高温导致部件老化或镜片变形),确保传感器表面无水分残留,避免水渍形成斑点影响检测。 三、清洁后验证:确保检测性能恢复 清洁后需通过外观检查与性能验证,确认清洁效果达标,避免清洁不彻底或操作失误影响后续检测。外观检查方面,用肉眼观察传感器表面,尤其是光学镜片,需确保无划痕、无污渍残留、无清洁剂痕迹,镜片透明度良好,无雾状或斑点;检查传感器外壳与探头连接处的密封件是否完好,无清洁过程中造成的变形、破损,防止后续使用时出现漏水。性能验证方面,待传感器完全干燥后,重新接通电源,启动自检程序,查看仪器是否无报错提示,光学模块(如光源、检测器)信号是否正常;若条件允许,可用已知油含量的标准样品进行检测,对比清洁前后的检测数据,若数据偏差在允许范围(通常 ±2% 以内),且重复性良好(多次检测结果波动小),说明清洁有效,传感器可恢复正常使用;若数据仍存在偏差,需重新检查清洁流程,确认是否存在未清除的污染物,必要时重复清洁步骤(不可超过 3 次,避免过度清洁损伤部件)。 四、清洁注意事项:规避常见操作误区 清洁过程中需严格规避不当操作,防止损伤传感器或影响清洁效果。一是禁止使用硬质清洁工具,如钢丝球、砂纸、硬质塑料刮板等,此类工具会直接划伤传感器表面镀膜与外壳,破坏光学性能;二是控制清洁剂使用,不可直接将未稀释的清洁剂涂抹在传感器表面,也不可让清洁剂长时间停留(超过 5 分钟),防止腐蚀光学镜片或渗透至内部电路;三是避免清洁时用力按压传感器,尤其是光学镜片部位,过度按压易导致镜片移位、破裂,或损坏内部敏感元件;四是清洁频率需合理,根据水样油含量与污染程度调整,通常检测含油废水时每 3-5 天清洁一次,检测清洁水体时每 10-14 天清洁一次,不可因清洁频繁导致部件损耗,也不可长期不清洁造成污染物固化。此外,清洁后需记录清洁时间、使用的清洁剂类型、清洁效果与性能验证结果,建立清洁档案,便于后续追溯与优化清洁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