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水中油传感器通过光学原理(如红外吸收、荧光法)检测水体中油类物质浓度,其检测精度与使用寿命高度依赖清洁状态与防潮效果。长期使用中,油类污染物易附着探头影响光信号采集,潮湿环境则可能损坏内部电路与光学部件。需围绕 “精准清洁除油、全维度防潮防护” 两大核心,分部件、分场景制定操作方法,具体涵盖以下关键环节。 清洁工作需针对传感器核心部件分类开展,重点清除油类残留与杂质,避免损伤敏感组件。探头与光学镜片是清洁的核心区域:检测结束后,需立即用专用清洁液(如弱碱性除油剂、乙醇溶液)浸湿软布,轻轻擦拭探头表面与镜片,去除附着的浮油与油膜;若存在顽固油垢(如凝固的矿物油),可将探头浸泡在温热的除油清洁液中 10-15 分钟(温度不超过 40℃),期间用软毛刷轻柔刷洗,禁止使用硬质工具或强酸强碱清洁剂,防止划伤镜片镀膜或腐蚀探头外壳。清洁后需用去离子水冲洗探头与镜片 2-3 次,冲净残留清洁液,再用洁净无绒布吸干水分,避免水分残留与油垢混合形成新污染。采样管路(若有)需定期清洁:每 1-2 周用除油清洁液反向冲洗管路 15-20 分钟,随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出口水无油污残留,防止管路内积油导致样品交叉污染;若管路出现堵塞,可通入低压压缩空气(压力≤0.1MPa)吹扫,或用专用管路清洗刷疏通,确保管路通畅。此外,传感器外壳与接口需每周擦拭,用干布去除表面灰尘与油污,避免油污通过接口渗入内部电路。 日常使用中的清洁频次需结合检测场景调整:若检测高浓度含油废水(如工业含油污水),需每次检测后清洁探头与镜片,每日清洁管路;若检测低浓度油类水体(如地表水),可每 2-3 次检测后清洁探头,每 2 周清洁管路。清洁过程中需避免传感器内部进水,擦拭时避开电路接口与散热孔,若不慎进水需立即断电,用干燥压缩空气吹干,待完全干燥后再通电使用。 防潮防护需覆盖传感器使用、储存、维护全周期,构建多层防护体系。使用环境防潮是基础:传感器需安装在通风干燥、无冷凝水的区域,环境相对湿度控制在≤60%,若安装在潮湿环境(如地下监测井、雨天户外),需为传感器加装防水防潮外壳,外壳内放置硅胶干燥剂(每周更换一次),同时在电路接口处缠绕防水胶带,防止潮气通过接口侵入。内部电路防潮需定期检查:每 1-2 个月打开传感器检修盖(断电操作),检查内部电路板是否有霉斑、锈蚀或冷凝水,若发现潮湿迹象,需用干燥压缩空气吹扫电路板,更换内置干燥剂,必要时在电路板表面喷涂防水绝缘剂,增强防潮能力。光学部件防潮需重点关注:镜片与光源模块需保持密封状态,若发现密封圈老化、破损,需及时更换同型号防水密封圈,防止潮气进入影响光信号稳定性;长期未使用的传感器,需在镜片表面覆盖防潮保护膜,避免镜片受潮发霉。 储存与停用期间的防潮措施需进一步强化:短期停用(1-2 周)时,需清洁传感器后放入防潮收纳盒,盒内放置足量干燥剂,收纳盒需密封严实,存放环境温度控制在 10-30℃;长期停用(超过 1 个月)时,需彻底清洁传感器各部件,排空管路内水分,在电路接口处涂抹防潮油脂,将传感器整体放入密封防潮箱,箱内放置湿度指示器(确保湿度≤50%),定期检查干燥剂状态与湿度值,及时更换失效干燥剂。维护过程中防潮不可忽视:拆卸传感器时需在干燥环境下操作,避免在雨天或高湿度环境中拆解;更换部件(如镜片、密封圈)时,需确保新部件干燥无潮气,安装前用酒精擦拭接口去除水分,安装后检查密封性能,防止潮气渗入。 此外,需定期检查传感器防潮组件状态:每月检查防水密封圈是否老化、干燥剂是否失效、防水胶带是否脱落,及时更换损坏部件;每 3 个月测试传感器绝缘性能,用万用表检测电路对地绝缘电阻,确保电阻值≥20MΩ,避免潮湿导致绝缘性能下降引发电路故障。若传感器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可加装除湿装置(如小型除湿机、加热片),维持局部环境干燥,进一步提升防潮效果。 通过规范清洁与全面防潮,可有效维持数字水中油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延长使用寿命(通常可达 2-3 年),避免因油类残留与潮湿损坏导致的维修成本增加,为水体油类物质在线监测(如地表水、工业废水、船舶压舱水)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