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水中油检测仪电极长期使用后,易因表面油污附着、敏感层活性衰减导致响应灵敏度下降,需通过规范活化恢复性能。活化操作需遵循 “清洁预处理 - 针对性活化 - 性能验证” 逻辑,结合电极类型(如电容式、光学式电极)特性选择适配方法,确保活化后电极能精准捕捉水中油分浓度变化,避免因活化不当损坏电极。 
一、活化前准备工作 设备与材料准备:提前准备适配的活化液(按电极说明书要求配置,常见如专用碱性清洗液、有机溶剂稀释液)、去离子水、无水乙醇、无尘软布、专用清洁刷(刷毛柔软,避免划伤电极表面)、一次性手套与护目镜;确认活化过程需用到的容器(如烧杯、量筒)洁净无油污,避免污染活化液或电极。 电极拆卸与清洁预处理:按检测仪操作手册拆卸电极,断开电极与主机的线缆连接,标记电极安装方向(便于后续重装);先用无尘软布蘸取无水乙醇轻轻擦拭电极表面,去除附着的浮油与灰尘;若电极表面有顽固油污,用专用清洁刷蘸取少量去离子水轻柔刷洗,避免用力过猛破坏电极敏感层;清洁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吸干表面水分,检查电极外观,确保无划痕、破损,敏感层无脱落。 活化液配置:严格按说明书比例配置活化液,例如将专用活化剂与去离子水按 1:10 比例稀释,搅拌均匀;若使用有机溶剂类活化液,需在通风良好环境下操作,避免吸入挥发气体;配置完成后检查活化液澄清度,无浑浊、沉淀方可使用,现配现用,避免活化液长时间放置失效。 二、分步活化操作流程 初步浸泡活化(适用于多数电极类型):将预处理后的电极放入配置好的活化液中,确保电极敏感层完全浸没,浸泡时间按说明书控制(通常为 30-60 分钟),期间避免搅动活化液导致电极碰撞容器壁;浸泡过程中观察电极表面,若有气泡持续产生或溶液变色,需及时停止浸泡,检查活化液是否适配,排除电极与活化液反应异常问题。 针对性活化(按电极类型调整): 电容式电极:浸泡后取出电极,用去离子水冲洗表面残留活化液,用专用电极活化笔(若配备)轻触电极敏感区域,按说明书启动活化程序,通过微弱电流激发电极活性,活化时间通常为 5-10 分钟,过程中保持电极表面干燥,避免活化笔接触水分短路。 光学式电极:活化液浸泡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透光窗,用无尘软布蘸取少量活化液轻轻擦拭透光窗,去除表面油污残留,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确保透光窗无污渍,避免影响后续光信号传输。 后处理清洁:活化完成后,立即将电极放入去离子水中浸泡 10-15 分钟,中和残留的活化液,防止活化液长期附着腐蚀电极;取出电极,用无尘软布吸干表面水分,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环境导致电极敏感层老化。 三、活化后电极重装与性能验证 电极重装:按拆卸时的标记方向安装电极,确保电极与主机线缆连接正确(区分信号线、电源线,避免接反),电极固定牢固,敏感层朝向水样流动方向,完全浸没在监测水体中(浸没深度符合说明书要求);重装后检查电极与检测仪的密封情况,防止水样泄漏进入主机或电极接口。 通电预热与零点校准:接通检测仪电源,启动设备,让电极预热 30 分钟(使电极温度与水样温度一致);进入校准模式,用无油去离子水作为空白样进行零点校准,待读数稳定后保存零点参数,若零点漂移超出允许范围,需重新清洁电极并检查活化效果,排除活化不彻底问题。 性能验证: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油溶液(浓度覆盖日常监测量程)进行验证,将电极放入标准溶液中,记录检测仪显示值,与标准值对比,误差需控制在说明书允许范围内(通常 ±5%);连续监测 1 小时,观察数据稳定性,若数值波动小、响应速度符合要求,说明活化成功;若误差过大或响应迟缓,需重新分析活化步骤,调整活化液浓度或浸泡时间,再次活化。 四、活化后注意事项 活化后的电极需在 24 小时内投入使用,避免长期放置导致敏感层受潮或污染;后续使用中需缩短电极清洁周期(如每周清洁一次),减少油污堆积,延长下次活化间隔;记录活化过程(如活化液类型、浸泡时间、验证数据),建立电极维护档案,根据活化效果调整后续活化方案,例如若多次活化后电极性能仍下降,需评估电极是否达到使用寿命,及时更换新电极。 通过上述规范活化方法,可有效恢复在线水中油检测仪电极的响应灵敏度,保障电极长期稳定运行,为水中油分监测提供准确数据支撑,避免因电极性能衰减导致的检测偏差,助力水环境油污染防控与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