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COD传感器是通过特定检测技术量化水体中还原性物质(可被氧化的有机与无机物质)含量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围绕 “氧化还原反应” 或 “特征光谱吸收” 展开,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水体中 COD 浓度转化为可读取的电信号,最终输出精准的浓度数据。不同类型的数字 COD 传感器虽检测技术存在差异,但核心原理均遵循 “信号采集 - 数据转化 - 结果输出” 的逻辑,确保实现水体 COD 浓度的实时或准实时监测。 主流数字 COD 传感器主要分为紫外吸收法与化学氧化法两类,其工作原理因检测技术不同存在差异,但均需先对水样进行预处理,为后续检测奠定基础。预处理环节的核心是去除水样中的干扰物质,避免影响检测精度:首先通过内置滤网(孔径通常为 0.45-1μm)过滤水样中的悬浮颗粒物,防止颗粒遮挡光路或堵塞反应管路;部分传感器还配备温度补偿模块,将水样温度调节至 20-25℃的标准检测温度,减少温度波动对反应速率或光谱吸收的影响;若水样中存在氯气等强氧化性干扰物质,部分传感器会通过添加掩蔽剂(如硫代硫酸钠)中和干扰,确保检测对象仅为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避免干扰物质导致 COD 检测值偏高。 紫外吸收法数字 COD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有机物的特征光谱吸收特性。该类传感器核心组件包括紫外光源、比色皿、光电检测器与信号处理单元:紫外光源发射特定波长的紫外光(通常为 254nm,此波长下有机物的吸收系数稳定),穿过流经比色皿的水样;水体中的有机物会吸收部分紫外光,吸收程度与有机物浓度(即 COD 浓度)呈正相关(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光电检测器接收穿过水样的紫外光信号,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电流或电压信号),并传输至信号处理单元;信号处理单元通过对比空白水样(无有机物的纯水溶液)与待测水样的电信号差异,结合预设的校准曲线(通过已知 COD 浓度的标准溶液建立),计算出待测水样的 COD 浓度;同时,部分传感器会同步检测水样在 546nm 等可见光波长下的吸收值,用于校正浊度对紫外吸收的干扰,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 化学氧化法数字 COD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依赖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产生的电信号变化,常见的有重铬酸钾法与羟基自由基氧化法。以重铬酸钾法为例,传感器内置反应池与电极系统(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首先将定量水样与含有重铬酸钾(强氧化剂)的试剂按比例注入反应池,在高温(通常为 165℃)与催化剂(如硫酸银)作用下,重铬酸钾与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重铬酸钾中的 Cr⁶⁺被还原为 Cr³⁺,还原性物质被氧化;反应过程中,工作电极会捕获 Cr³⁺产生的氧化还原电流,电流强度与 Cr³⁺的生成量呈正相关,而 Cr³⁺的生成量又与水样中还原性物质的总量(即 COD 浓度)直接相关;参比电极提供稳定的电位基准,辅助电极则平衡反应体系的电荷;传感器将捕获的电流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结合反应时间与试剂浓度参数,通过预设的数学模型计算出 COD 浓度;反应结束后,部分传感器会自动排出废液,并清洗反应池与电极,为下一次检测做准备。 数字信号处理与数据输出是两类传感器共有的核心环节,也是 “数字” 特性的关键体现。传感器内置的微处理器会对采集到的电信号(光电流或氧化还原电流)进行滤波、放大与降噪处理,去除环境干扰(如温度波动、电磁干扰)导致的信号噪声;同时,通过温度补偿算法校正温度对信号的影响 —— 若检测过程中水样温度偏离标准温度,微处理器会根据预设的温度系数,调整信号数据,确保计算结果不受温度影响;随后,微处理器调用存储的校准曲线或数学模型,将处理后的电信号转化为 COD 浓度值;最终,浓度数据通过数字通信接口(如 RS485、4G、LoRa)传输至远程监控平台或本地显示屏,实现数据的实时查看与存储;部分传感器还会对数据进行异常判断,若 COD 浓度超出预设量程或信号异常,会自动发出报警提示,便于及时排查故障。 此外,数字COD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还包含自我校准机制,确保长期检测的准确性。部分传感器会定期自动抽取标准溶液(已知 COD 浓度)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的偏差,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通常为 ±5%),会自动调整校准曲线参数,实现动态校准;对于依赖试剂的化学氧化法传感器,还会通过试剂余量检测模块监控试剂浓度,当试剂浓度不足时,及时提示更换,避免因试剂问题导致检测结果失真。通过上述原理的协同作用,数字 COD 传感器实现了水体COD浓度的精准、高效检测,为水质污染防控与水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