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浮标水质监测站作为常态化水质监测的重要载体,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极端天气会从硬件设备、检测数据、运行稳定性等多维度对其造成影响,甚至导致监测中断或数据失真,需全面识别各类极端天气的作用机制,为监测站的抗干扰设计与应急运维提供依据。 
强风与暴雨是对河道浮标监测站影响最直接的极端天气,主要破坏浮标结构稳定性与采样系统。强风会推动浮标剧烈晃动或偏移,导致浮标锚定系统受力过载 —— 若锚链强度不足或锚体固定不牢,易出现锚链断裂、浮标漂移,使监测站脱离预设监测区域,无法采集目标河道的水质数据;同时,剧烈晃动会破坏浮标内部设备安装稳定性,如传感器探头松动、管路接口脱落,导致检测部件接触不良或液体泄漏。暴雨天气一方面会引发河道水位快速上涨,若浮标吃水深度设计不合理,可能出现浮标倾斜甚至倾覆,淹没内部电路模块造成短路;另一方面,暴雨会加剧河道水体浊度升高,大量泥沙、枯枝等杂质随水流冲击浮标,堵塞采样滤网与进样管路,导致传感器无法正常采集水样,同时高浊度水体还会干扰光学类传感器(如 COD、蓝绿藻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使数据出现异常偏高或波动。 高温与严寒天气通过影响环境温湿度,破坏设备性能与试剂稳定性。高温天气下,浮标外壳与内部电路模块长期处于高温环境(超过 40℃),会加速电子元件老化,降低传感器检测精度 —— 如电极类传感器(如 pH、溶解氧电极)的敏感膜在高温下易发生变性,导致响应速度变慢、检测误差增大;同时,高温会使浮标内存储的试剂(如化学氧化法 COD 检测试剂)加速分解或挥发,降低试剂活性,影响反应效率,甚至出现试剂变质导致检测数据失效。严寒天气则会导致水体结冰,若浮标传感器探头未配备防冻装置,冰层会包裹探头,阻碍探头与水体接触,使检测中断;同时,低温会使管路内残留水体结冰膨胀,撑裂进样管路与反应池,造成设备损坏;此外,低温还会降低电池供电效率,浮标备用电源续航能力下降,若遭遇持续低温且无外部供电补充,易出现设备断电,导致监测数据丢失。 雷电与强对流天气通过电磁干扰与物理冲击,破坏数据传输与设备结构。雷电天气产生的强电磁场会干扰浮标数据传输信号,导致无线通信(如 4G、LoRa)中断或数据传输错误,使远程监控平台无法实时接收监测数据;若浮标未配备防雷装置,雷电击中浮标或周边区域时,产生的感应电流会击穿电路模块,造成传感器、主板等核心部件损坏。强对流天气伴随的短时强风、冰雹等,会对浮标外壳造成物理冲击 —— 冰雹撞击浮标表面可能导致外壳破损,雨水渗入内部腐蚀电路;短时强风则会加剧浮标晃动,与周边障碍物(如桥墩、礁石)碰撞,造成浮标结构变形,进一步破坏内部设备。 极端天气还会通过改变河道水文环境,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如暴雨引发的洪水会改变河道水流速度与流向,使浮标监测区域的水体混合状态发生变化,原本均匀的水质出现分层,导致传感器采集的水样无法反映河道整体水质状况;同时,洪水会携带大量外源污染物(如农田退水、工业废水)进入河道,使监测数据短期内出现骤升,若未结合天气因素判断,易误判为突发性污染事件。此外,极端天气后河道内可能残留大量漂浮物(如塑料垃圾、水草),缠绕浮标锚链与采样系统,影响浮标稳定性,同时漂浮物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体溶解氧,改变局部水质参数,干扰后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针对极端天气的影响,需从浮标设计、运维管理两方面优化 —— 设计阶段需强化浮标结构抗风能力、配备温湿度调控与防雷防冻装置;运维阶段需在极端天气前做好设备检查与加固,天气后及时开展设备检修与数据校准,最大限度降低极端天气对河道浮标水质监测站的影响,保障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与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