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长期处于复杂海洋环境中,易受风浪、潮汐、海水腐蚀及海洋生物附着影响,定期巡检是保障其监测功能正常、数据准确的关键。巡检需围绕 “浮体结构安全、监测设备精准、供电通信稳定、环境影响可控” 四大核心目标,按固定周期(通常每月 1 次,恶劣海域每 2 周 1 次)开展全面排查,具体涵盖以下关键项目。 浮体与锚泊系统巡检是保障浮标驻留稳定的基础项目。首先检查浮体外观:查看浮体外壳是否有破损、裂纹或变形,若存在海水渗漏痕迹,需及时修补密封,防止浮体进水沉没;检查浮体表面海洋生物(如贝类、藻类)附着情况,过量附着会增加浮体重量、影响浮力平衡,需用专用工具清除附着生物,同时检查防生物附着涂层是否完好,若涂层脱落需补涂,减少后续附着。锚泊系统重点排查:检查锚链是否有磨损、锈蚀或断裂,测量锚链张力是否正常(通过张力传感器或目视观察垂度),若锚链磨损超过直径的 10% 需更换;检查锚块与海底连接状态,通过浮标位置定位数据判断是否存在 “走锚”(位置偏移超过预设范围),若发生走锚需重新调整锚泊位置,确保浮标固定在监测点位。此外,检查浮体上的警示标识(如反光条、信号灯)是否清晰完好,保障航行安全。 监测设备功能巡检是确保数据准确的核心项目。水质传感器需逐一检查:取出溶解氧、pH、浊度、营养盐等传感器探头,查看探头表面是否有生物附着、污垢或损坏,用专用清洁液(如弱酸性溶液)清洗探头,去除附着杂质,检查传感器膜片(如溶解氧膜)是否老化,若响应速度变慢或数据漂移需更换膜片;用标准溶液对传感器进行现场校准,记录校准数据,确保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偏差≤±5%)。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检查:查看数据采集仪是否正常运行,调取近期监测数据,检查数据是否连续、有无异常缺失或突变,若存在数据中断需排查传感器与采集仪的连接线路,修复松动或腐蚀的接口;检查存储模块(如 SD 卡、硬盘)存储空间是否充足,导出历史数据备份,避免数据丢失。光学检测设备(如叶绿素传感器、水中油传感器)需重点维护:检查光学镜片是否清洁、有无划痕,用镜头纸擦拭镜片,确保光信号传输通畅;检查光源强度是否达标,若光源衰减超过 20% 需更换光源组件,保障检测灵敏度。 供电与通信系统巡检是维持浮标持续运行的关键项目。太阳能供电系统检查:清洁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灰尘、盐雾或鸟粪,确保光电转换效率,检查电池板支架是否牢固,有无锈蚀;测量蓄电池电压与容量,若容量低于额定值的 70% 需充电或更换,检查充放电控制器工作状态,防止过充过放损坏蓄电池。备用电源(如锂电池)需测试应急启动功能,确保在太阳能供电不足时能自动切换,保障设备不中断运行。通信系统重点排查:测试无线通信模块(如 4G/5G、卫星通信)信号强度与数据传输速率,若信号弱需调整天线角度或位置,检查通信卡流量是否充足、是否存在欠费;通过远程平台发送指令,验证浮标是否能正常接收并执行(如启动校准、调整采样频率),若通信中断需排查模块故障或 SIM 卡问题,及时更换维修。 周边环境与安全防护巡检是规避外部风险的重要项目。排查浮标周边海域环境:观察监测区域海水是否有异常污染(如油膜、赤潮),记录污染范围与特征,同步采集水样送检,补充浮标监测数据;检查周边是否有渔网、养殖设施等障碍物,若存在缠绕浮体或锚链的风险,需联系相关方清理,避免设备损坏。安全防护设备检查:测试浮标上的紧急报警装置(如手动报警按钮、水位报警)是否能正常触发,检查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救生绳)是否齐全完好;检查防雷接地系统,测量接地电阻(需≤10Ω),若接地不良需加固接地极,防止雷击损坏电子设备。此外,检查浮体上的消防设备(如干粉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内,确保突发火情可及时处置。 巡检记录与问题整改是闭环管理的关键环节。每次巡检需详细记录各项目检查结果,包括异常情况描述、位置、处理措施及责任人;对发现的问题分类汇总,制定整改计划(如立即修复、限期更换),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问题闭环;对比历次巡检数据,分析设备老化趋势(如传感器故障率、电池衰减速度),提前制定维护计划,减少突发故障。同时,将巡检记录与监测数据关联,为后续数据质量评估与设备优化提供参考,保障海洋浮标水质监测站长期稳定发挥监测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