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杆式水质监测岸边站作为近岸水域水质监测的重要设备形式,凭借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与部署逻辑,在河流、湖泊、水库等近岸区域的长期监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平衡监测效率、运维便捷性与环境适应性,为水质数据的持续获取提供可靠支撑。 
一、安装部署便捷,场地要求低 立杆式岸边站以金属或复合材料立杆为核心支撑结构,无需大规模土建施工(如开挖基坑、修建机房),仅需在岸边选择平整地块,通过混凝土基础固定立杆即可完成主体安装,大幅缩短部署周期。其占地面积小(立杆底座直径通常仅 0.5-1m),对岸边地形要求宽松,无论是硬质堤坝、缓坡岸滩还是狭窄岸线,均可灵活适配,尤其适用于土地资源紧张或施工空间受限的监测点位。同时,设备安装无需复杂吊装设备,单人或双人即可完成立杆组装与传感器挂载,进一步降低部署难度与时间成本。 二、环境适应性强,抗干扰能力突出 立杆式结构将监测传感器(如 pH、溶解氧、氨氮、浊度传感器)通过线缆垂降至水体指定深度,传感器主体远离岸边泥沙淤积区与水生植物密集区,有效减少泥沙附着、植物缠绕对传感器的干扰,保障监测数据稳定性。立杆高度可根据水位变化灵活调节(通常可调节范围 1-3m),既能避免汛期水位上涨导致设备被淹,也能适应枯水期水位下降后传感器仍处于有效监测水深,无需频繁调整设备位置。此外,立杆顶部可集成防护箱与遮阳棚,为数据采集模块、供电系统(如太阳能板)提供保护,抵御风雨、高温、紫外线等恶劣环境影响,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尤其适用于野外无人值守的监测场景。 三、运维管理高效,成本可控 相较于浮标式监测站或水下固定式监测站,立杆式岸边站的运维操作更便捷:运维人员无需乘船或下水,在岸边即可完成传感器的清洗、校准、更换与数据导出,大幅降低运维风险与工作量。设备故障排查直观,若传感器或线路出现问题,通过立杆结构可快速定位故障点,无需复杂水下作业或设备打捞,缩短故障修复时间。从长期成本来看,立杆式岸边站无浮标体老化、水下线缆磨损等问题,设备维护成本较低;若采用太阳能供电 + 蓄电池储能的方式,还可实现无外接电源运行,进一步减少后期能耗成本,适合长期连续监测需求。 四、数据连续性好,监测范围灵活 立杆式岸边站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水质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4G/5G/LoRa)上传至监测平台,数据传输稳定,不易受水面波动或遮挡影响,保障数据连续性与时效性。同时,通过调整立杆上传感器的挂载数量与类型,可灵活拓展监测参数范围,既支持基础水质五参数(pH、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水温)监测,也可根据需求增加氨氮、总磷、总氮、重金属等专项参数传感器,满足不同监测任务要求;传感器监测深度可精准控制(通常可调节至水下 0.5-2m),能够针对水体不同水层进行分层监测,为水质垂直分布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提升监测数据的丰富度与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