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的校准精度直接决定检测数据可靠性,校准前需通过系统性准备消除干扰因素,确保校准环境、传感器状态及校准介质符合标准要求。核心原则是 “排除干扰、稳定状态”,具体准备工作如下。 一、校准环境与工具准备 1、环境条件控制 校准需在恒温环境(15-25℃)下进行,温度波动需≤±1℃(温度变化会影响氧气溶解度,导致校准基准偏差)。避免在通风口、空调出风口附近操作(气流会改变局部氧气浓度),同时远离强光直射(如阳光、强光台灯)—— 荧光膜对强光敏感,提前激发会导致校准信号不稳定。环境需保持清洁,避免粉尘、腐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污染传感器表面,必要时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校准。 2、工具与设备检查 准备专用校准杯(容积 500mL 以上,透明材质且内壁光滑,避免光线折射干扰)、高精度温度计(精度 ±0.1℃,用于监测校准液温度)、搅拌子(聚四氟乙烯材质,避免划伤容器)及磁力搅拌器(转速可调至 100-200rpm)。连接传感器与主机的线缆需无破损,接口插头无氧化(若有锈迹,用无水乙醇擦拭后晾干)。提前检查主机电池电量(满电状态,避免校准中断电),并确认校准程序版本为最新(老旧版本可能存在算法偏差)。 二、传感器状态预处理 1、表面清洁与检查 按标准清洁流程彻底清洁传感器:先用纯水冲洗荧光膜表面,再用专用软毛刷轻刷(去除泥沙、生物膜等残留),最后用无绒布吸干水分(禁止摩擦荧光膜)。清洁后需重点检查荧光膜状态:表面应无划痕、无气泡、无药剂残留(如过氧化氢会影响荧光反应),若发现膜层发白或局部脱落,需更换荧光帽后再校准(破损膜无法产生稳定荧光信号)。 2、传感器激活与预热 将清洁后的传感器浸入纯水中(液面覆盖荧光膜),静置 10 分钟(让荧光膜恢复湿润状态,干燥膜会导致初始信号异常)。随后连接主机开机,预热 30 分钟 —— 荧光物质需达到稳定工作状态,预热不足会使校准过程中信号漂移(可能导致校准偏差超过 5%)。预热期间需保持传感器静置,避免晃动导致荧光膜表面产生气泡(气泡会遮挡光线,干扰检测)。 三、校准用介质准备与验证 1、校准液配置与特性控制 采用两种校准介质:饱和溶解氧水(用于满量程校准)和零氧溶液(用于零点校准)。饱和溶解氧水需通过 “曝气法” 制备:将纯水(电导率≤10μS/cm)倒入校准杯,用空气泵曝气 30 分钟(曝气头需深入液面以下 5cm),同时开启搅拌(转速 150rpm),确保水中溶解氧达到饱和(与环境温度下的理论值偏差≤2%)。零氧溶液需现用现配:向纯水中加入过量亚硫酸钠(10g/L),搅拌至完全溶解后静置 10 分钟(亚硫酸钠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钠,实现除氧),配置后需在 30 分钟内完成零点校准(长时间放置会吸收空气中氧气)。 2、校准液参数验证 用高精度溶解氧仪(已溯源至国家标准)测定饱和溶解氧水的实际浓度,与理论值(根据温度、气压计算)对比,偏差需≤1%(偏差过大会导致校准基准错误)。零氧溶液需检测残余氧浓度(应≤0.1mg/L),若超标需重新添加亚硫酸钠并搅拌。同时记录校准液温度(用于主机自动补偿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和环境气压(精确至 0.1kPa,气压变化会影响氧气分压)。 四、系统连接与程序设置 1、硬件连接与调试 将传感器固定在校准杯支架上(确保荧光膜完全浸入校准液,且与杯壁距离≥2cm,避免边缘效应)。连接主机与传感器后,检查信号传输状态:主机应能实时显示荧光强度值(稳定波动范围≤±3%),若信号频繁跳变,需重新插拔接口或更换线缆(接触不良会导致校准数据无效)。 2、校准参数预设 在主机校准界面输入环境参数:包括当前温度(以温度计实测值为准)、气压(若主机无自动采集功能),选择校准模式(两点校准:零点 + 满量程,为推荐模式)。预设校准等待时间(每个校准点稳定时间≥2 分钟,确保荧光信号达到平衡),并开启数据自动记录功能(便于校准后追溯偏差原因)。 校准前准备的核心是 “让传感器与校准环境处于稳定状态”。任何环节的疏漏(如荧光膜残留污染、校准液不饱和)都会导致校准失败,需重新进行。通过规范准备流程,可将校准误差控制在 2% 以内,为后续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