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水中油检测仪在高悬浮物水体中运行时,进样管路堵塞是主要困扰 —— 悬浮颗粒(如泥沙、有机碎屑)易在管路内壁沉积,或在阀门、接口等狭窄处堆积,导致流量下降甚至停机。预防堵塞需从 “源头拦截 - 流动强化 - 主动清洁” 三个维度构建防护体系,结合设备特性设计针对性方案。 
一、预处理装置的优化 需在进样口前端增设多级过滤系统:初级采用 50-100 目金属滤网,拦截粒径>150μm 的大颗粒(如泥沙团),滤网需设计成可快速拆卸式,便于定期清理;次级使用孔径 20-50μm 的折叠式滤芯(如聚丙烯材质),过滤中等粒径悬浮物,滤芯需配备压差传感器,当进出口压差超过 0.1MPa 时自动报警提示更换。若悬浮物黏性较高(如含藻类、有机胶体),可在过滤前增加混凝预处理 —— 通过微型投加装置加入少量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使细小颗粒凝聚成大絮体,再通过沉淀槽分离后进入过滤环节,降低滤网负荷。 二、管路设计需减少沉积与滞留风险 管路材质优先选择内壁光滑的聚四氟乙烯(PTFE)或不锈钢管,避免使用 PVC 等内壁粗糙的管材(粗糙表面易吸附颗粒);管径需比常规设计增大 20%-30%(如从 6mm 增至 8mm),降低流速梯度,减少颗粒因湍流沉积的概率。管路走向应尽量简化:减少 90° 直角弯头(改用 45° 弯头),避免 U 型管等易积水结构,所有管路坡度保持 1:100 以上,确保停机时管内液体能完全排空。接口处采用卡套式连接而非螺纹连接,消除螺纹间隙导致的颗粒滞留;阀门选择球阀(流道通畅)而非闸阀,避免阀芯与阀座间形成颗粒堆积空间。 三、动态清洁机制及时清除附着颗粒 在进样管路中集成定时反冲系统:每 1-2 小时用高压去离子水(压力 0.2-0.3MPa)反向冲洗管路 30 秒,利用水流冲击力剥离内壁沉积的颗粒,反冲废水通过专用排污阀排出,避免回流污染原水样。对于易堵塞的检测池入口,可加装旋转式毛刷清洁装置,随进样同步转动,刷除接口处的颗粒堆积。若悬浮物含油性成分(易黏附管路),可定期(如每天一次)用少量中性洗涤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冲洗管路,溶解油膜及黏附的有机颗粒,再用清水冲洗残留洗涤剂。 四、运行参数的动态调整降低堵塞概率 通过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进样流速,当流速下降 10% 时(未触发报警前),自动提高泵体转速(在额定范围内),增加管内流速(维持在 1-1.5m/s),利用流体剪切力减少颗粒沉积 —— 但需避免流速过高导致管路磨损加剧。在悬浮物浓度出现短期峰值时(如暴雨后),系统自动切换至 “高负荷模式”:缩短反冲间隔至 30 分钟一次,同时临时关闭检测单元,仅保持管路流通,待浓度回落再恢复检测。此外,定期(如每周)对管路进行离线维护:拆卸易堵塞部件(如过滤器、接头),用超声波清洗仪(功率 300W)清洗 10 分钟,彻底清除隐蔽处的颗粒沉积。 预防堵塞的核心是 “主动干预而非被动应对”。通过多级过滤减少进入管路的颗粒量,优化设计降低颗粒滞留风险,动态清洁及时清除附着污染物,配合参数调整适应水质波动,可将高悬浮物水体中的管路堵塞概率降低 80% 以上。同时,需建立堵塞预警台账,记录每次流速下降、反冲效果等数据,逐步摸清悬浮物特性与堵塞规律,针对性优化防护方案,确保在线水中油检测仪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