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银监测仪通过特定试剂与水样中银离子发生显色反应,结合比色或光度分析实现浓度检测,校准是保障检测精度的核心环节。需遵循 “先准备、再校准、后验证” 的逻辑,按规范流程操作,避免因校准不当导致数据偏差。 校准前准备是基础保障。首先需确认校准周期,常规情况下每 1-2 个月校准 1 次,若仪器出现数据漂移、更换试剂批次或维修后,需立即开展校准。准备适配的标准溶液:包括无银空白溶液(经 0.22μm 滤膜过滤的超纯水,确保无银离子干扰)、至少 2 个浓度点的银标准溶液(浓度覆盖仪器常用测量量程,且需在有效期内,浓度误差≤±2%),同时准备校准用试剂(与日常检测试剂批次一致,确保试剂活性正常)。检查仪器状态:启动仪器并预热 30 分钟以上,确认主机运行正常、无故障报警,试剂管路与校准管路连接通畅,无堵塞或泄漏;清洁比色皿或检测模块,去除残留污渍或试剂痕迹,避免影响光信号检测。此外,记录校准环境条件(温度 15-30℃、相对湿度≤80%),若环境温湿度超出范围,需调整后再开展校准。 零点校准是消除系统误差的关键。将无银空白溶液接入仪器校准管路,确保溶液充满管路且无气泡(可通过排气阀排出管路内气泡);在仪器操作界面选择 “零点校准” 模式,仪器自动将空白溶液输送至反应系统,按预设程序完成试剂添加、混合与反应;反应结束后,仪器记录空白溶液的信号值(如吸光度、光强值),并将其设定为 “零点基准”,用于抵消后续检测中的背景干扰。零点校准需重复进行 2-3 次,若多次校准结果偏差≤±1%,则零点校准合格;若偏差超出范围,需排查空白溶液是否受污染、管路是否残留银离子,处理后重新校准,直至结果稳定。 量程校准需覆盖常用检测范围。按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将不同浓度的银标准溶液接入校准管路,避免浓度交叉污染(更换标准溶液前需用下一组标准溶液润洗管路 2-3 次)。针对每个浓度点,启动 “量程校准” 程序,仪器自动完成溶液输送、试剂反应与信号检测,记录标准溶液的检测值;校准完成后,仪器生成浓度 - 信号值校准曲线,建立检测信号与银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每个浓度点需重复检测 2 次,2 次检测值偏差≤±3% 则该点校准合格;若偏差过大,需检查标准溶液浓度是否准确、试剂添加量是否精准,必要时重新配置标准溶液。若仪器支持多点校准(如 3 个及以上浓度点),需确保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 R²≥0.999,线性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时,需调整仪器光学参数或更换老化的检测模块,重新校准。 校准验证是确保精度的最后环节。选择 1 个未参与量程校准的银标准溶液(浓度处于校准量程中间范围)作为验证溶液,按日常检测流程进行检测,对比检测值与标准溶液真实值的偏差;若偏差≤±5%,则整体校准合格,仪器可恢复正常检测;若偏差超出范围,需回溯校准过程,排查零点漂移、标准溶液污染或校准曲线拟合异常等问题,针对性处理后重新开展校准与验证。此外,可选取实际水样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向水样中添加已知浓度的银标准溶液),若加标回收率在 90%-110% 范围内,进一步证明校准有效,检测数据可靠。 校准后管理不可忽视。校准合格后,在仪器中保存校准数据(包括校准曲线参数、零点值、各浓度点检测值),生成校准报告,记录校准日期、操作人员、标准溶液信息及环境条件,存档备查。恢复仪器至 “正常检测” 模式,切换回水样管路,确保管路连接正确;校准后首次检测时,需对比前后数据变化,确认无异常漂移。若校准过程中发现仪器故障(如试剂加注故障、信号检测异常),需暂停校准,联系维修人员处理,待仪器修复后重新按完整流程开展校准,禁止使用未校准或校准不合格的仪器进行检测。 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校准方法,可有效消除在线银监测仪的系统误差,确保检测数据精准可靠,为水体中银离子浓度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