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机物水质(如含腐殖酸、油脂、生物黏泥的水体)易导致数字电导率传感器电极污染、信号漂移,需通过针对性维护措施减少有机物附着与干扰,核心是强化清洁频率、优化校准策略及改进防护方式,确保传感器在复杂基质中仍能保持测量精度(误差≤3%)。 一、清洁流程需升级防附着能力 日常清洁频率需比常规水质提高 1 倍:每次测量后立即用 5% 硝酸溶液冲洗电极(硝酸可溶解有机物与金属离子复合物),冲洗时间延长至 2 分钟(常规为 30 秒),再用超纯水冲洗至中性。每周执行一次深度清洁:将电极浸入 1% 胰蛋白酶溶液(30℃恒温)浸泡 15 分钟(酶解生物黏泥中的蛋白质成分),或用超声清洗(功率 50W,时间 1 分钟)去除微孔内残留有机物(避免高频超声损伤铂黑涂层)。清洁工具需专用:用软质尼龙刷轻刷电极表面(仅刷非铂黑区域),禁止使用金属工具,清洁后需检查铂黑涂层是否完整(若出现局部脱落,需提前更换电极)。 二、校准策略需适配污染特性 校准周期缩短至 15 天(常规为 1 个月),且必须使用新鲜标准液(开封后 24 小时内用完,避免有机物污染标准液)。校准前需用专用清洁剂(如含表面活性剂的电极清洗剂)预处理电极:浸泡 5 分钟后用纯水冲洗,消除残留有机物对校准的干扰。校准点需增加中间浓度(如在 141.3μS/cm 和 12.88mS/cm 之间增加 5.00mS/cm),通过三点校准修正非线性偏差 —— 高有机物水质可能导致电极响应曲线变形,单点校准难以覆盖全量程误差。校准后需验证:用校准过的传感器测量实际水样,再与实验室方法对比(偏差需≤5%),确认校准有效性。 三、电极防护需强化抗污染设计 在传感器前端加装专用预处理装置:采用 0.22μm 孔径的亲水性滤膜(耐有机物腐蚀材质),拦截大分子有机物(如腐殖酸颗粒),滤膜需每日更换(堵塞会导致流速下降,影响响应速度)。电极表面可涂覆抗生物附着涂层(如聚乙二醇改性涂层),降低有机物吸附力(涂层每 3 个月检查一次,出现剥落需重新涂覆)。对于可拆解电极,每月更换一次参比电极电解液(用饱和氯化钾溶液,避免有机物渗入电解液导致参比电位漂移),更换时需彻底排空旧电解液,防止新旧液体混合污染。 四、运行状态监控需增加污染预警 实时监测传感器的响应时间:正常状态下从接触水样到读数稳定需≤2 秒,若延长至 5 秒以上,提示电极表面已形成有机物膜(需立即清洁)。通过仪器自带的 “空白值监测” 功能:每日用超纯水测量电极空白电导率,若空白值较初始值升高超过 5μS/cm,说明存在残留污染(需执行深度清洁)。记录电导率测量值与温度的关联性:正常情况下两者呈线性相关,若出现无规律偏离,可能是有机物覆盖导致温度补偿失效(需校准温度传感器并清洁电极)。 五、存放与闲置保护需防有机物固化 传感器短期停用(超过 24 小时)时,需将电极浸入 5% 硝酸溶液(而非纯水),每周更换一次溶液(防止有机物残留固化);长期闲置(超过 1 个月)前,需执行超声清洁后,干燥电极并涂抹专用保护油(覆盖铂黑表面),存放于干燥盒内(相对湿度≤40%)。重新启用时,需用超纯水浸泡电极 2 小时(去除保护油),再按校准流程重新校准(不可直接使用)。 高有机物水质的维护核心是 “主动防污” 而非 “被动清洁”,需结合水质特性(如有机物类型、浓度)动态调整维护频率 —— 若发现清洁后传感器在 24 小时内即出现信号漂移,需进一步缩短清洁周期或升级预处理装置,避免因持续污染导致电极寿命缩短(高有机物环境下电极寿命可能从 6 个月缩短至 3 个月,需提前储备备件)。通过系统性维护,可将传感器在高有机物水质中的测量稳定性提升 40% 以上,满足连续监测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