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的电极作为直接接触水体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状态直接决定检测精度。电极老化是长期使用中的必然现象,主要表现为电极表面污染、材质损耗及结构变化,这些变化会从测量值偏差、响应速度、稳定性等多方面影响检测结果,需通过定期校准和更换避免误差累积。 
一、测量值系统性偏差 正常状态下,电极表面的铂黑涂层(增加导电面积)均匀且活性稳定,能准确响应水体中离子的导电能力。老化后,铂黑涂层可能因磨损或污染(如金属氧化物沉积)变得稀疏,有效导电面积减少,导致相同电导率水体的测量值偏低 —— 例如实际电导率为 5000μS/cm 的水样,老化电极可能显示为 4500μS/cm,偏差达 10%。若电极被有机物覆盖(形成绝缘层),会进一步阻碍离子迁移,使测量值持续偏低且随老化程度加剧而扩大。此外,电极引线接口氧化会增加接触电阻,这种电阻会被计入测量值,导致高浓度水样(如 10000μS/cm 以上)的检测结果偏高,形成非线性偏差。 二、响应速度下降放大动态监测误差 新电极对电导率变化的响应时间通常≤2 秒,能快速捕捉水体离子浓度的瞬时波动(如循环水补水时的电导率骤降)。老化电极因表面活性降低(如铂黑催化能力衰退),离子吸附与脱附速度减慢,响应时间可能延长至 10 秒以上。在流量变化频繁的场景(如冶金工艺用水切换),电极无法及时跟踪电导率变化,会出现 “滞后读数”—— 当水体电导率已从 3000μS/cm 降至 2000μS/cm 时,老化电极可能仍显示 2500μS/cm,导致控制系统接收错误信号,延误补水或排污操作。 三、测量稳定性变差增加数据不可靠性 正常电极连续测量同一水样的偏差应≤1%,老化电极会因表面状态不稳定(如污染物间歇性脱落)出现无规律波动。例如在循环水监测中,5 分钟内同一水样的测量值可能在 3200-3500μS/cm 之间跳动,远超正常波动范围(±50μS/cm)。这种波动并非水体本身变化,而是电极接触状态不稳定导致的信号噪声,会干扰对水质趋势的判断 —— 如误将电极波动判断为水体电导率异常,引发不必要的工艺调整。若电极内部电解液泄漏(老化导致密封失效),会使参比电位不稳定,进一步放大测量值的离散性。 四、校准失效风险随老化程度升高 电极老化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进行常规校准(如用 1413μS/cm 标准液调整),也难以恢复正常精度。这是因为老化导致的电极常数变化(电极常数与极板间距、面积相关)是不可逆的 —— 新电极常数误差通常≤2%,老化后可能偏离至 5% 以上,校准仅能修正零点偏差,无法补偿电极常数的系统性误差。例如校准后测量低浓度水样(100μS/cm)时误差较小,但测量高浓度水样(10000μS/cm)时,误差会随浓度升高而累积,最终超出允许范围(通常要求误差≤3%)。 五、对工艺调控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 在冶金循环水系统中,电导率检测值用于控制排污频率,老化电极的偏低读数可能导致系统误判为 “水质未超标”,延误排污时机,使循环水盐分持续浓缩,加速管道结垢。若电极测量值波动过大,可能引发控制系统频繁启停(如补水阀反复开关),既浪费能源又增加设备损耗。在废水处理环节,老化电极的误报可能导致达标废水被判定为超标,或超标废水被放行,前者增加处理成本,后者存在环保风险。 电极老化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具有渐进性和隐蔽性,初期偏差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常波动,直至误差累积到显著程度才被发现。因此,需结合使用时长(一般电极寿命为 6-12 个月)和校准数据变化趋势判断老化程度 —— 若连续两次校准的偏差超过 5%,或校准周期内误差增长速度加快,即使未到理论寿命,也需提前更换电极,避免对工艺管控造成实质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