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溶解氧传感器电极干燥是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因膜片失水、电解液干涸或密封失效导致,会直接破坏电极的电化学平衡,造成检测信号异常或完全失效。针对不同程度的干燥情况,需采取阶梯式处理方法,逐步恢复电极的活性与检测性能。 一、轻度干燥(膜片微缩但未开裂) 首先准备饱和氯化钾溶液(25℃时每 100ml 水溶解 36g 氯化钾),将电极膜片朝下垂直放入溶液中,确保液面仅覆盖膜片区域(深度约 2-3mm),避免溶液淹没电极接口。浸泡过程需在室温(20-25℃)下进行,持续 4-6 小时,让膜片缓慢吸收水分,逐渐恢复原有弹性与渗透性能。期间需避免晃动容器,防止溶液进入电极内部腔体。浸泡完成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膜片表面,去除残留的氯化钾结晶,再用无绒布吸干表面水分,观察膜片是否恢复平整,无明显褶皱或收缩。 二、中度干燥(膜片明显硬化、出现细纹) 先按轻度干燥的方法进行膜片复湿,浸泡时间延长至 12 小时,使膜片充分软化。随后打开电极的电解液注入口,缓慢注入专用电解液(通常为 0.1mol/L 氯化钾溶液),直至电解液从溢出口轻微溢出,确保内部腔体无气泡残留。注入过程需使用专用注射器,避免电解液接触膜片外表面。注满后拧紧注入口密封盖,将电极垂直放置在蒸馏水中(膜片朝下),静置 2 小时,让电解液与膜片充分浸润,平衡电极内部的离子浓度。若发现电解液注入后迅速减少,可能是密封胶圈老化导致渗漏,需更换同规格胶圈后重新操作。 三、重度干燥(膜片开裂、电解液完全干涸) 先拆卸损坏的膜片组件,用专用工具旋下膜片固定环,取出旧膜片及残留电解液,避免碎片掉入电极腔体。用蒸馏水冲洗腔体内部,去除结晶杂质,并用氮气吹干。更换新的同型号膜片,确保膜片边缘与腔体密封面完全贴合,均匀拧紧固定环(力度适中,防止膜片破损)。重新注满电解液后,将电极浸泡在饱和氧溶液中活化 24 小时,期间每 6 小时轻轻晃动电极一次,促进电极内部电化学体系重建。活化完成后,需通过标准溶液进行零点与量程校准,确认电极输出信号稳定且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通常≤±0.1mg/L)。 四、处理后的验证与维护措施 无论何种干燥程度,处理完成后需进行性能测试,将电极放入已知溶解氧浓度的标准溶液中,观察读数是否准确响应,响应时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通常≤30 秒)。若读数漂移过大或无响应,需重复处理步骤或检查电极内部引线是否因干燥收缩导致接触不良。恢复正常的电极需及时投入使用或按规范储存(短期存放需保持膜片湿润,长期存放需排空电解液并密封),避免再次干燥。同时记录干燥原因与处理过程,优化储存与维护流程,如增加湿度监控频率、缩短检查间隔等,从源头减少干燥问题发生。 处理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用手直接接触膜片与电解液,需佩戴无粉手套;使用的溶液需新鲜配制,避免微生物污染;拆卸部件时需做好标记,确保复装时位置正确。通过科学处理干燥电极,能最大限度恢复其性能,降低设备更换成本,保障溶解氧监测工作的连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