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水中油传感器长期使用后,受光学元件老化(如紫外灯衰减)、油污附着、环境温度波动等影响,易出现基线漂移(如同一浓度水样检测值逐渐偏低或偏高)。漂移校正需通过标准溶液校准,恢复 “油浓度 - 信号值” 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校正前准备 1、设备与环境检查 确保传感器已清洁(光学窗口无油污、滤网无堵塞),若有附着物需按维护规范清洁(如用无水乙醇擦拭窗口后纯水冲洗);校正需在恒温环境(20-25℃,波动≤±2℃)进行,避免强光直射(如关闭实验室直射光源),防止环境光干扰光学检测;检查传感器与主机连接(线缆无松动),开机预热 30 分钟(确保电路和光源稳定)。 2、标准溶液准备 选用与检测目标匹配的标准油溶液(如石化废水检测用石油类标准液),浓度覆盖实际监测范围(建议包含 0mg/L、2mg/L、5mg/L、10mg/L,其中 0mg/L 为纯萃取剂或去离子水,作为空白);标准溶液需现配(储存不超过 24 小时),避免挥发或污染(配制时使用移液枪精确量取,容器需经萃取剂润洗)。 二、校正操作流程 1、空白校正(零点校正) 将 0mg/L 标准溶液注入检测池(或传感器浸入空白溶液,液面没过光学窗口),确保无气泡(气泡会散射光线,导致信号异常);在主机操作界面选择 “空白校正”,仪器自动记录空白信号值(如吸光度、荧光强度),作为基准值(此步骤需重复 2 次,取平均值,确保偏差≤0.001Abs)。 2、多点浓度校正 按浓度从低到高顺序(2mg/L→5mg/L→10mg/L)依次检测标准溶液:每次更换溶液时,用待测溶液润洗检测池 3 次(避免残留前一浓度溶液),注入后静置 30 秒(消除气泡);每个浓度点检测 3 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浓度对应的信号值(若单次检测偏差>5%,需重新检测并排查原因,如溶液是否均匀);仪器自动生成 “信号值 - 油浓度” 校准曲线,计算线性相关系数(R² 需≥0.999,否则需重新配制标准溶液或检查光学部件)。 3、曲线验证与保存 用未参与校正的中间浓度标准液(如 3mg/L)验证:检测值与理论值偏差需≤3%,否则需重新进行多点校正;验证合格后,保存校正曲线(命名需包含校正日期和传感器编号),覆盖原有曲线(建议备份旧曲线,便于追溯)。 三、校正后检查与记录 1、实际水样验证 取已知浓度的实际水样(如经实验室重量法测定的石化废水样品),用校正后的传感器检测,误差需≤5%(若超标,需检查标准溶液是否匹配水样基质,或传感器是否存在隐性污染)。 2、操作记录 记录校正日期、环境温度、标准溶液信息(浓度、配制人)、校正曲线参数(斜率、截距、相关系数)及验证结果;若校正前漂移明显(如原有曲线偏差>10%),需注明漂移原因(如光源衰减、窗口污染),作为后续维护依据。 四、注意事项 避免用手接触标准溶液容器内壁或传感器光学窗口(指纹会导致光吸收异常);校正后 24 小时内进行首次实际样品检测,确认数据稳定性;高浓度标准溶液(如 10mg/L)检测后,需立即用萃取剂清洗检测池(防止残留油分附着,影响后续检测)。 规范的漂移校正可将传感器检测误差控制在 3% 以内,校正周期建议结合使用频率:石化废水等高污染场景每 15 天 1 次,清洁水体每 30 天 1 次,确保传感器长期处于精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