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高锰酸盐监测仪在水质监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传感器的清洁程度直接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仪器使用寿命。合理确定传感器清洗频率,并采取有效的污染预防措施,是保障监测仪稳定运行的关键。 水质状况是决定传感器清洗频率的首要因素。在高锰酸盐指数波动大、有机物含量高的水体,如工业废水排放口、生活污水管网下游,传感器表面易附着大量污染物,清洗频率需相应提高,建议每天至少清洗 1 次,甚至每半天清洗一次。而对于高锰酸盐指数稳定、水质清澈的水体,如深层地下水、生态良好的山区湖泊,传感器受污染程度低,可将清洗频率延长至每周 1 - 2 次。 监测仪的使用频率也会影响清洗需求。频繁运行的仪器,其传感器与水样接触次数增多,污染风险增加,需缩短清洗间隔。例如,连续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的设备,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在常规清洗频率基础上增加 1 - 2 次预防性清洗。此外,若监测仪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后重新启用,在开机前需对传感器进行彻底清洗,去除长时间静置可能产生的沉积物和微生物附着。 常见的传感器污染类型包括有机物附着、无机物沉淀和微生物滋生。有机物附着会干扰氧化还原反应,影响高锰酸盐的测定;无机物沉淀如钙镁盐类结晶,会堵塞传感器的流通通道;微生物在传感器表面形成生物膜,不仅影响测量精度,还可能腐蚀传感器部件。针对这些污染,可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对于有机物附着,使用 10% 的盐酸溶液浸泡传感器 15 - 20 分钟,再用超纯水冲洗;无机物沉淀则可用 5% 的柠檬酸溶液溶解,浸泡后同样用超纯水洗净;对于微生物污染,可采用含 0.5% 次氯酸钠的溶液进行消毒清洗,浸泡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避免过度腐蚀传感器。 预防污染比事后清洗更为重要。在水样进入传感器前,加装过滤装置,如 0.45μm 的微孔滤膜,拦截水中的悬浮物和大颗粒杂质,减少污染物与传感器的直接接触。定期检查和更换过滤装置,防止因堵塞导致水样流量不稳定。此外,优化监测仪的运行参数,如适当降低采样流速,减少水样对传感器的冲击,也有助于降低污染风险。 建立规范的清洗记录台账,详细记录每次清洗的时间、方法、使用的试剂以及清洗前后的测量数据对比,便于分析传感器的污染规律,及时调整清洗频率和方法。同时,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清洗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不当损坏传感器。 在线高锰酸盐监测仪传感器的清洗频率与污染预防措施需综合考虑水质、使用频率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制定清洗计划,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可显著提升传感器的稳定性和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为水质监测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