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作为城市供水管网的末端环节,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居民用水健康,余氯作为抑制细菌滋生、保障水质的关键指标,需通过在线余氯监测仪实现实时管控。该仪器通过试剂与余氯的特异性反应检测浓度,在二次供水中的应用需围绕 “精准监测、稳定运行、保障安全” 核心目标,从选型、安装、运行、数据应用及维护多维度制定规范,确保余氯监测有效且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设备选型需适配二次供水场景特性,保障监测精度与环境适应性。首先,需选择检测量程匹配二次供水余氯范围的仪器(通常为 0.05-5mg/L,符合饮用水余氯标准要求),且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能抵御水中可能存在的浊度、色度、有机物等干扰因素,避免检测结果失真;优先选择具备温度补偿功能的型号,因二次供水水温波动可能影响余氯检测,温度补偿可确保不同水温下数据准确。其次,考虑二次供水设施(如水箱、泵房)的安装环境,选择体积小巧、防护等级高(至少 IP65)的仪器,能耐受潮湿、粉尘等环境,同时支持标准化数字通信接口(如 RS485、Modbus),便于与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实时上传。此外,需确认仪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安全相关标准,试剂无有毒有害残留,避免污染供水。 安装部署需结合二次供水流程,确保监测点位科学、设备运行稳定。监测点位应选择二次供水系统的关键节点:优先布设于水箱出水口或泵房供水管路,可实时监测输送至居民终端的水余氯浓度;若水箱容积较大或存在死水区域,可增设监测点于水箱中部或进水口,全面掌握水箱内余氯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局部余氯不足问题。安装时需确保仪器采样管路与供水管路顺畅连接,避免管路弯折、堵塞,同时在采样口前端加装过滤装置(如 5μm 滤网),拦截水中悬浮杂质,防止污染仪器反应池或堵塞管路。设备主机需安装在通风干燥、无腐蚀性气体的泵房内,远离强电磁干扰源,若安装于室外需加装防雨防晒箱,避免环境因素影响仪器寿命与检测精度;安装完成后需调试采样流速(通常控制在 0.5-1L/min),确保水样稳定进入仪器,避免流速过快或过慢导致检测误差。 日常运行管理需规范操作流程,保障监测数据连续可靠。仪器启动前需检查试剂状态,确认余氯检测试剂在有效期内、无分层沉淀,试剂液位符合要求,不足时及时补充;开机后需等待仪器预热完成(通常 10-30 分钟)并自检通过,再进入正常监测模式,避免未预热直接检测导致数据偏差。运行过程中需实时关注余氯监测数据,若发现数据异常(如余氯骤降为 0、持续高于标准上限),需立即排查原因:可能是试剂失效、采样管路堵塞,或二次供水系统出现投加氯不足、管路泄漏等问题,排查并解决后需用标准余氯溶液校准仪器,确保数据恢复准确。同时,需定期进行手动比对试验,采集供水管网水样用实验室标准方法(如 DPD 分光光度法)检测余氯,与仪器监测数据对比,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通常 ±10%),需重新校准仪器,保障数据真实性。 数据应用需结合二次供水水质管控需求,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仪器监测数据需实时上传至二次供水远程监控平台,平台需设置余氯浓度报警阈值(通常按国家标准设定,如管网末梢水余氯≥0.05mg/L),当数据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立即触发报警(如平台弹窗、短信通知),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处置:余氯不足时需调整氯投加设备参数,增加投加量;余氯过高时需减少投加,避免影响水质口感或产生有害物质。同时,需定期分析历史监测数据,总结二次供水余氯变化规律(如每日用水高峰时段余氯波动情况),据此优化氯投加方案与水箱换水周期,实现精准投加、减少浪费;数据还可作为二次供水水质安全评估的依据,定期形成监测报告,为卫生监管部门检查提供支撑。 维护管理需定期开展,延长仪器寿命并保障监测效果。每日需检查仪器运行状态、试剂液位与废液桶液位,及时清理废液,避免溢出污染环境;每周需用去离子水冲洗采样管路与反应池,去除残留水样与试剂,防止管路堵塞或反应池污染;每 1-2 个月需对仪器进行校准,使用标准余氯溶液(如 0.5mg/L、2mg/L)进行多点校准,确保校准曲线相关系数≥0.999,若校准不通过需检查光学系统、更换失效试剂后重新校准。每 3-6 个月需更换仪器易损件,如采样泵管、过滤滤网,同时检查管路接口密封性,更换老化密封圈,防止漏液;长期不使用仪器时,需排空试剂与管路内积水,清洁反应池后存放,避免试剂残留腐蚀部件。此外,需建立维护档案,记录每次维护时间、内容、校准结果及更换部件信息,便于追溯管理,确保仪器长期稳定运行。 综上,在线余氯监测仪在二次供水中的应用需通过科学选型、合理安装、规范运行、有效数据应用及定期维护,实现余氯实时精准监测,为二次供水水质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守护居民用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