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色度检测仪的电极作为感知水体色度信号的核心部件,其表面清洁度直接影响测量精度与响应速度。电极长期接触水样,易附着有机物、矿物质沉淀或生物膜等杂质,需通过规范的清洁流程去除污染物,同时避免损伤电极敏感层。 一、清洁前的准备工作需细致周全 首先需切断检测仪的电源,或通过操作界面将电极切换至离线状态,防止清洁过程中产生的误信号干扰系统。其次,需准备专用清洁工具,包括柔软的无绒布、聚乙烯材质的清洁刷(刷毛硬度需适中),避免使用金属或硬质塑料工具以免刮伤电极表面。清洁试剂的选择需根据污染物类型确定,常用的有去离子水、稀盐酸溶液(浓度通常为 5%-10%)、中性洗涤剂或专用电极清洁剂,需确保试剂纯度符合要求,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此外,需准备用于冲洗的洁净容器,使用前需用去离子水冲洗至少三次,去除残留杂质。 二、电极的清洁步骤需按污染物性质分步实施 对于表面附着的一般性灰尘或轻质悬浮物,可先用去离子水缓慢冲洗电极表面,同时用无绒布轻轻擦拭,注意擦拭方向需沿电极轴向进行,避免来回摩擦造成敏感层磨损。若存在有机物残留或生物膜,可将电极浸入配置好的中性洗涤剂溶液中,静置 5-10 分钟后,用聚乙烯刷轻柔刷洗电极头部,随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直至表面无泡沫残留。针对矿物质沉淀(如钙、镁盐类),需使用稀盐酸溶液浸泡电极,浸泡时间根据沉淀厚度调整,通常不超过 15 分钟,期间需避免溶液接触电极的接线端口,浸泡后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中和残留的酸性物质。 三、清洁后的检查与维护是确保效果的关键 清洁完成后,需仔细观察电极表面是否有划痕、破损或残留污染物,若存在顽固污渍未去除,需重复清洁流程,但不可加大力度或延长腐蚀性试剂的作用时间。随后将电极重新安装至检测仪,接通电源或切换至在线状态,进行零点校准,验证电极响应是否恢复正常。若校准结果偏差较大,需检查是否存在清洁不彻底或电极损坏情况,必要时进行二次清洁或更换。日常维护中,需根据水样污染程度制定定期清洁计划,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基础清洁,高污染水体监测场景下需缩短清洁周期,同时每次清洁后需记录清洁时间、使用的试剂及电极状态,为后续维护提供参考。 整个清洁过程需遵循 “温和处理、针对性去污” 的原则,在有效去除污染物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电极的敏感结构,以维持在线色度检测仪的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