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叶绿素检测仪的电极传感器通过捕捉叶绿素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或荧光信号实现浓度检测,传感器表面若附着藻类、泥沙、生物黏膜等污染物,会遮挡光路、干扰信号传输,导致检测数据偏差。需遵循科学的清洁流程,定期清除污染物,同时避免损伤传感器敏感部件,保障仪器长期稳定运行。 一、清洁前准备工作 清洁前需完成设备与工具的基础准备,避免操作失误损坏传感器。首先关闭检测仪采样系统与传感器电源,断开传感器与主机的信号连接线,记录传感器安装位置与初始参数(如校准系数、信号基线),便于清洁后复位与验证。若传感器安装于水下或管路内,需先排空检测腔或切断水样输送,确保清洁时无水流干扰。 工具与试剂选择需适配传感器特性:准备软质清洁工具(如无尘海绵、尼龙软刷、专用擦拭布),避免使用金属刷、砂纸等硬质工具划伤传感器光学窗口;试剂选用中性清洁液(如 pH 6-8 的专用传感器清洁剂、稀释后的医用酒精),严禁使用强酸、强碱或有机溶剂(如丙酮、四氯化碳),防止腐蚀传感器镀膜或电极材质。同时准备无离子水(或超纯水)用于清洁后冲洗,以及干净的收纳盒用于放置清洁过程中的传感器部件,避免二次污染。 二、分步骤清洁流程 (一)常规污染物清洁(适用于泥沙、轻度藻类附着) 第一步进行表面初步清洁:用无离子水缓慢冲洗传感器表面,去除附着的松散泥沙、浮游生物等,冲洗时水流需轻柔,避免直射传感器光学窗口(通常为石英材质),防止水流冲击导致窗口破损。 第二步针对性擦拭:用浸湿中性清洁液的无尘海绵,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擦拭传感器光学窗口、电极探头及信号接口,重点清洁光路照射区域,确保无污染物残留;对于传感器缝隙(如光学窗口与外壳连接处),可用蘸有清洁液的尼龙软刷轻轻刷洗,刷动幅度控制在 1-2cm,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缝隙变形或进水。 第三步冲洗与干燥:用无离子水彻底冲洗传感器表面,去除残留的清洁液(清洁液若残留可能干扰后续检测),冲洗后用专用擦拭布吸干表面水分,或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避免阳光直射,防止传感器材质老化),晾干时间通常为 15-30 分钟,确保传感器表面无水分残留。 (二)顽固污渍处理(适用于生物黏膜、重度藻类附着) 若传感器表面形成顽固生物黏膜(如长期浸泡导致的细菌群落附着),需进行强化清洁:将传感器浸泡于稀释后的中性清洁液中(清洁液浓度按说明书要求,通常为 1:10 稀释),浸泡时间控制在 20-30 分钟,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传感器部件腐蚀;浸泡过程中可轻轻晃动容器,加速污渍脱落,但不可剧烈震荡。 浸泡后重复常规清洁的擦拭与冲洗步骤,若黏膜仍未脱落,可用软质海绵蘸取少量医用酒精(浓度 75%),针对性擦拭污渍区域,酒精具有溶解生物黏膜的作用,但需控制擦拭时间(单次不超过 30 秒),擦拭后立即用无离子水冲洗,防止酒精残留损伤传感器镀膜。 三、清洁后验证与复位 清洁完成后需验证传感器性能,确保清洁效果达标。首先将传感器重新连接主机,接通电源,进入仪器自检模式,观察传感器信号值是否恢复至清洁前的基线范围(如信号强度偏差≤±5%),若信号值异常漂移,需检查是否存在清洁不彻底或传感器部件损伤。 其次进行准确性验证:用已知浓度的叶绿素标准溶液(如 10μg/L、50μg/L)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的偏差,若偏差≤±3%,说明清洁合格;若偏差超出范围,需重新检查清洁流程,排除污染物残留或传感器故障,必要时进行二次清洁。 验证合格后,按初始记录的位置与参数复位传感器,重新启动采样系统,观察仪器运行状态,确保传感器信号传输稳定、检测数据正常,复位后需记录清洁时间、清洁方式及验证结果,纳入仪器维护档案。 四、清洁注意事项 清洁频率需结合使用场景设定:对于水质较清洁的水域(如水库、湖泊),可每 2-4 周清洁 1 次;对于富营养化水域(如池塘、河口),需每周清洁 1 次,防止污染物快速附着影响检测精度。 操作过程中需避免传感器部件损伤:严禁用手直接触摸光学窗口(手上油脂会附着窗口,干扰光路),若需接触需佩戴无尘手套;传感器信号接口清洁时需避免进水,清洁后检查接口密封性,若发现密封圈老化需及时更换,防止水汽进入导致电路短路。 此外,需定期检查清洁工具与试剂状态:中性清洁液需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清洁液可能产生腐蚀性物质;无尘海绵、擦拭布需定期更换(通常每 10 次清洁后更换),避免工具本身携带污染物导致二次污染。 通过规范的清洁流程,可有效清除在线叶绿素检测仪电极传感器的污染物,维持传感器检测精度,延长使用寿命,为水体叶绿素浓度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