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电极(如 pH、溶解氧、电导率电极)是核心检测部件,长期接触管网内含杂质、腐蚀性的水样,易出现电极膜老化、灵敏度下降或污染失效,需通过规范更换保障监测数据准确。更换流程需兼顾地下环境的特殊性(如空间封闭、通风条件差)与电极安装的精密性,整体遵循 “安全准备 - 拆除旧电极 - 安装新电极 - 验证调试” 的步骤,确保操作安全、更换到位。 更换前准备是保障操作安全与效率的基础。首先需做好安全防护:地下管网监测点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空间,需提前通风换气(通常通风 30 分钟以上),用气体检测仪检测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甲烷)浓度,确认符合安全标准;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及防滑鞋,若空间狭窄需携带便携式照明设备,避免磕碰或中毒风险。其次需暂停系统运行: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关闭监测点的进样泵与检测模块,切断电极供电,防止更换时出现电击或水样泄漏;同时记录更换前电极的检测数据(如 pH 值、溶解氧浓度),作为后续验证的基准。再者需准备适配的新电极与工具:新电极需与监测系统型号匹配,检查电极保质期、膜体完整性及电解液(若为电化学电极)是否充足;工具方面需配备专用扳手(避免损伤电极接口)、无绒擦拭布、专用清洁剂及密封胶(或密封圈),确保更换过程中无部件损坏或二次污染。 核心更换步骤需按 “拆除 - 清洁 - 安装” 的顺序精准操作。拆除旧电极时,先缓慢拧下电极与监测管路的连接接口(若为螺纹连接需顺时针旋转拆卸,法兰连接需先松开固定螺栓),过程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接口变形;取出旧电极后,用无绒布蘸取专用清洁剂擦拭管路接口内壁,清除残留的水垢、有机物或腐蚀产物,确保接口洁净无杂质。安装新电极前,需先检查新电极状态:电化学类电极(如溶解氧电极)需确认电极膜无破损,必要时注入新电解液并更换膜体;物理类电极(如电导率电极)需检查探头是否清洁,若有保护套需拆除。安装时需在电极接口处缠绕密封带(或更换新密封圈),缓慢将电极接入管路接口,按规定扭矩拧紧(参考设备说明书,避免过紧损坏电极或过松导致水样泄漏),确保接口密封无渗漏;若电极需插入水样特定深度,需按标注刻度调整安装位置,保证检测端完全浸没在水样中。 更换后验证与调试是确保电极正常工作的关键。首先需进行密封性检查:恢复监测系统供电后,开启进样泵,观察电极与管路接口处是否有水滴渗出,若存在渗漏需关闭系统重新紧固接口,直至密封良好。其次需预热与校准:等待电极预热至稳定工作状态(通常 15-30 分钟,具体依电极类型而定),然后用标准校准液进行校准 ——pH 电极需用 pH 4.0、7.0 或 10.0 的标准缓冲液进行两点校准,溶解氧电极需通入标准氧气或使用饱和溶解氧校准液校准,确保电极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在允许范围(通常≤±5%)。最后需数据对比验证:采集更换后电极的首次监测数据,与更换前的基准数据及管网水质常规范围对比,若数据符合逻辑(如 pH 值在 6.5-8.5 的常规区间),说明更换成功;若数据异常(如数值漂移、无响应),需排查电极安装是否到位、校准是否准确,必要时重新拆卸安装。 更换后维护与记录需形成闭环管理。需详细记录更换信息,包括更换日期、电极型号、旧电极损坏原因(如膜老化、污染)、校准数据及更换后检测结果,建立电极更换档案。同时需根据更换频率与电极寿命,制定后续维护计划:若电极更换频繁,需排查管网水样是否存在强腐蚀性物质,或调整电极保护措施(如加装过滤装置);对于可重复使用的旧电极(如仅膜体损坏),可更换部件后妥善保存,作为备用件。通过标准化的更换流程,可有效保障地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电极的检测性能,为管网水质安全评估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