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通过电极感知水样中离子浓度实现电导率测量,电极表面若附着污染物,会阻碍离子与电极的正常接触,导致检测数据漂移、响应速度变慢或精度下降。规范的电极清洁是保障仪器稳定运行的关键,需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适配方法,遵循 “温和清洁、避免损伤” 的原则,分步骤开展操作。 首先,做好清洁前的准备工作。清洁前需先关闭检测仪电源,断开电极与主机的信号连接,避免带电操作引发短路或损坏设备。将电极从检测池(或流通池)中小心取出,避免电极碰撞、刮擦(尤其注意保护电极表面的铂片或石墨涂层)。准备清洁所需工具与试剂:工具包括专用清洁棉签(柔软无纤维脱落)、塑料容器(避免金属容器污染)、无离子水(如超纯水,用于冲洗);试剂需根据污染物类型准备,如中性清洁剂(用于常规油污)、稀盐酸(用于无机盐沉淀)、无水乙醇(用于有机污染物),所有试剂需选用分析纯级别,避免引入杂质。同时,提前阅读仪器说明书,确认电极材质适配的清洁试剂与禁忌(如部分电极禁用强腐蚀性试剂),防止因试剂不当损坏电极。 其次,针对不同污染物类型执行针对性清洁。对于常规灰尘与轻微水垢(如碳酸钙、硫酸镁沉淀),先将电极浸泡在无离子水中 10-15 分钟,软化表面附着物,随后用专用清洁棉签蘸取少量无离子水,轻轻擦拭电极表面(包括铂片间隙、电极外壳与敏感区域连接处),去除松动杂质;擦拭后用无离子水反复冲洗 3-5 次,直至冲洗液电导率与纯水电导率一致,避免残留杂质影响后续检测。若电极表面有油污或有机污染物(如藻类、生物黏泥),可将电极浸泡在稀释后的中性清洁剂(浓度通常为 1%-3%)或无水乙醇中 20-30 分钟,期间轻轻晃动容器促进污染物溶解,随后用清洁棉签轻柔擦拭,再用无离子水彻底冲洗,确保无清洁剂残留 —— 残留的清洁剂可能改变水样离子环境,导致检测误差。对于顽固无机沉淀(如氧化铁、硅酸盐垢),可使用稀盐酸(浓度通常为 5%-10%)浸泡电极,浸泡时间控制在 5-10 分钟(不可过长,防止腐蚀电极),待沉淀溶解后立即取出,用无离子水反复冲洗至中性(可通过 pH 试纸检测冲洗液 pH 值),避免酸液残留损伤电极涂层。 再者,完成清洁后的处理与验证。清洁后的电极需进行干燥处理:将电极垂直放置在干净的滤纸上,自然晾干(不可用吹风机烘干或阳光直射,防止电极材质老化或涂层脱落),晾干过程中避免灰尘落至电极表面。干燥后检查电极状态:观察电极表面是否光洁、无划痕,铂片(或其他敏感元件)无变色、腐蚀痕迹,若发现电极涂层破损或敏感元件损坏,需及时更换新电极,不可继续使用。随后将电极重新安装回检测池,连接信号线路并接通电源,进行校准验证:用标准电导率溶液(如 100μS/cm、1000μS/cm)进行检测,对比仪器读数与标准值,若偏差在允许范围(通常 ±2% 以内),说明清洁有效;若偏差仍较大,需重新检查清洁步骤,确认是否存在未清除的污染物,必要时重复清洁流程。 最后,需遵循清洁操作的注意事项。清洁过程中严禁使用金属工具、硬毛刷或砂纸擦拭电极,防止刮伤电极表面敏感涂层;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清洁试剂不可混合使用,避免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物质损坏电极。清洁频率需结合使用场景设定:对于水样浑浊、污染物含量高的场景(如工业废水监测),建议每 1-2 周清洁一次;对于水质较洁净的场景(如饮用水监测),可每 1 个月清洁一次,同时需在仪器出现数据漂移、响应变慢时及时清洁。此外,每次清洁后需记录清洁时间、污染物类型、使用试剂及校准结果,纳入维护档案,为后续清洁频率调整与故障排查提供依据,确保电极长期处于良好的检测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