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水中油检测仪电极的清洁是维持其检测精度的核心环节,需通过系统化的清洁方案去除电极表面附着的油膜、有机物及颗粒物,避免污染导致的信号漂移或响应滞后。清洁过程需结合污染物特性选择适配方法,同时兼顾电极材质保护,确保清洁效果与电极寿命的平衡。 
一、清洁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确认仪器处于停机状态,断开电极与主机的连接,避免带电操作引发短路或损坏电路。准备专用清洁工具,包括软质尼龙毛刷(刷头直径≤5mm)、无尘擦拭布(材质为超细纤维)、专用清洁容器(聚四氟乙烯材质,容积 500-1000mL)及适配的清洁试剂(如无水乙醇、中性洗涤剂、10% 硝酸溶液)。所有工具需经去离子水浸泡清洗后晾干,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同时准备 pH 试纸(范围 1-14)与去离子水(电阻≥18.2MΩ・cm),用于清洁后的冲洗与酸碱度验证。 二、物理清洁适用于去除表面松散污染物 先用无尘擦拭布蘸取少量去离子水,轻轻擦拭电极光学窗口及感应区域,去除附着的灰尘与悬浮颗粒,操作时力度需均匀,避免划伤光学镜片或电极膜。对于缝隙处的污染物,可使用软质尼龙毛刷沿同一方向轻刷,刷动次数控制在 10-15 次,防止污染物被压实。若电极表面存在固化油膜,可先将电极浸入 30-40℃的去离子水中浸泡 5 分钟,使油膜软化后再进行擦拭,浸泡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避免高温影响电极性能。 三、化学清洁用于处理顽固油类及有机物污染 针对非极性油类附着,采用无水乙醇浸泡法:将电极完全浸入无水乙醇中,静置 10-15 分钟,期间轻轻晃动容器 3-4 次,利用乙醇的溶解作用去除油膜,取出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 30 秒,直至无酒精残留。对于极性有机物或乳化油污染,使用 0.5%-1% 的中性洗涤剂溶液(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将电极浸入后超声清洗 5-8 分钟(功率 50W,频率 40kHz),通过超声振动与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分解污染物,清洗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pH6-8)。 四、深度清洁适用于长期使用后的重度污染 配置 10% 的硝酸溶液,将电极浸入其中浸泡 8-10 分钟,利用硝酸的氧化性去除金属氧化物及顽固有机物,浸泡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电极表面状态,若出现气泡异常需立即取出。取出后先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再浸入无水乙醇中浸泡 5 分钟进行二次清洁,最后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确保无化学残留。深度清洁每月最多进行 1 次,避免频繁使用强腐蚀性溶液导致电极材质老化。 五、清洁后的性能验证必不可少 将电极重新连接至仪器,进行零点校准(使用经 0.45μm 滤膜过滤的纯水),记录零点漂移值,需≤0.05mg/L。随后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油溶液(如 5mg/L)进行跨度校准,测量值与标准值的相对偏差需≤5%,响应时间(T90)应≤30 秒。若校准结果不达标,需重复清洁流程,必要时检查电极是否存在不可逆损伤(如镜片划痕、膜层破损)。 六、日常维护与清洁周期管理需同步落实 建立清洁台账,记录每次清洁的时间、方法、使用试剂及校准结果,作为优化清洁周期的依据。常规工况下,每日进行物理清洁,每周进行一次化学清洁;高污染工况(如含油量>10mg/L)需缩短至每 3 天一次化学清洁,每次检测后增加物理清洁步骤。清洁后若仪器暂不使用,需将电极浸入纯水中保存,避免干燥导致污染物残留固化。 通过执行上述清洁方案,可有效去除在线水中油检测仪电极表面的各类污染物,使电极保持稳定的响应性能,测量误差控制在 ±3% 以内,确保长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水中油污染管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