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污泥浓度传感器的系统校准是保证检测精度的核心环节,需通过 “标准溶液标定 - 现场验证 - 数据修正” 的流程,消除光路衰减、环境干扰等因素导致的偏差。校准需每 3 个月进行一次,若传感器更换核心部件或检测偏差超过 5%,需立即校准,具体操作如下。 一、校准前准备 校准前需完成设备与环境检查。先记录传感器近期检测数据(如连续 3 天的污泥浓度平均值),作为校准效果的参考基准;关闭传感器进样系统,断开与中控系统的连接,避免校准过程中数据干扰。准备校准用标准溶液:按检测量程选择至少两种浓度的标准污泥悬浊液(如测量范围 0-10g/L 时,选用 1g/L 和 5g/L 标准液),标准液需现配现用(储存不超过 8 小时),配制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30 分钟,确保悬浮颗粒均匀分散(无沉淀或分层)。 工具与环境需满足校准条件:准备 2L 烧杯(避免使用金属容器)、搅拌子(转速控制在 100-200r/min,防止产生气泡)、温度计(监测温度波动≤1℃);校准环境需避光(避免强光直射光路)、无剧烈振动(如泵体运行需暂停)。检查传感器状态:清洁检测光路(用无尘布蘸去离子水擦拭透光窗),确认无划痕或污渍;若为浸没式传感器,需检查电缆线绝缘层是否破损,避免校准中出现漏电风险。 二、校准核心步骤 空白校准需优先完成。将传感器探头浸入去离子水(作为空白样),确保透光窗完全浸没且无气泡附着(可轻晃探头排出气泡);启动传感器测量模式,连续读取 3 次空白值,记录吸光度或散射光强度(空白值需≤0.002A,超过时需重新清洁光路)。空白校准通过后,将数据存入传感器系统,作为后续浓度计算的基准。 标准溶液校准按浓度递增进行。先将探头放入低浓度标准液(如 1g/L),开启搅拌器(保持溶液均匀),静置 5 分钟待读数稳定;连续记录 5 次浓度值,计算平均值(偏差需≤2%),若波动过大(超过 3%),需检查溶液是否均匀(可补充搅拌 10 分钟)或探头是否有气泡附着。完成低浓度校准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探头(避免交叉污染),再浸入高浓度标准液(如 5g/L),重复上述操作,记录稳定后的平均浓度值。 校准曲线拟合需系统自动完成。传感器会根据两次标准液的浓度与对应信号值(吸光度或散射光强度)生成校准曲线,曲线需满足线性相关系数 R²≥0.995;若线性偏差过大(R²<0.99),需重新配制标准液(可能因颗粒沉降导致浓度偏差),或增加中间浓度标准液(如 3g/L)进行三点校准,提升曲线精度。拟合完成后,系统自动保存校准参数,生成校准编号(便于追溯)。 三、校准后验证与修正 现场验证需结合实际水样。校准后将传感器安装回检测位置,通入实际污泥水样,连续测量 10 次,计算与实验室重量法检测结果的偏差(需≤3%)。若偏差超过 5%,需排查原因:若标准液与实际水样颗粒粒径差异大(如标准液用高岭土,实际为活性污泥),需用实际污泥上清液稀释配制标准液(保持颗粒特性一致);若温度影响显著(温差超过 5℃),需启用温度补偿功能(校准曲线需按实际水温修正)。 数据修正需规范记录。若校准后仍存在系统性偏差(如始终偏高 2%),可通过传感器操作界面输入修正系数(如乘以 0.98);修正后需再次用标准液验证,确保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校准完成后,在传感器存储系统中记录校准日期、标准液浓度、校准曲线参数及验证结果,同步更新校准台账(注明校准人员与环境条件)。 校准过程需避免常见误区:禁止用浊度标准液替代污泥标准液(颗粒粒径差异会导致散射特性不同);搅拌时转速不可过高(超过 300r/min 会产生气泡,干扰光路);高浓度标准液校准后需彻底冲洗探头(残留颗粒会导致低浓度测量偏高)。通过规范校准,传感器检测精度可恢复至出厂水平,为污泥浓度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