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COD检测仪电极长期接触水体,易因污染物附着、试剂残留、部件老化导致检测精度下降(如误差超过 10%)。维护周期需结合电极类型、水样污染程度及使用强度制定,核心是 “预防污染物积累” 和 “及时修复性能衰减”,具体如下: 
一、维护周期核心影响因素 1、电极类型 重铬酸钾法电极(含反应池、温度电极):易受试剂结晶(如硫酸银、铬酸盐)和有机污染物附着影响,维护周期较短; 紫外法光学电极:依赖紫外光透射,易因藻类、悬浮颗粒附着遮挡光路,需高频清洁。 2、水样污染程度 高污染水体(如化工废水、印染废水,COD>1000mg/L):污染物浓度高,电极附着速度快,维护周期需缩短至 1-7 天; 清洁水体(如地表水,COD<100mg/L):污染轻,可延长至 15-30 天。 3、使用强度 连续监测(每小时 1 次数据):电极损耗快,维护频率需高于间歇监测(如每日 1 次)。 二、不同类型电极维护周期及要点 (一)重铬酸钾法电极 1、核心维护点 反应池内壁结晶(试剂残留)、温度电极附着油污、检测电极(如光度传感器)污染。 2、周期与操作 日常维护(每日):检测结束后,用纯水冲洗反应池 3 次(清除残留试剂,避免结晶);检查温度电极是否有附着物,用软布轻擦。 定期维护(每 3-7 天):若水样含油类,用无水乙醇擦拭检测电极光学窗口(去除油污);若反应池有结晶,用 5% 稀硫酸浸泡 10 分钟(溶解铬酸盐结晶),再用纯水冲洗。 深度维护(每月):校准温度电极(用标准温度计对比,偏差>0.5℃需重新标定);检查试剂管路是否堵塞(结晶可能导致流速异常)。 (二)紫外法光学电极 1、核心维护点 紫外灯衰减、光学窗口附着藻类 / 悬浮颗粒、参比电极污染。 2、周期与操作 日常维护(每 1-3 天):启动自动清洗装置(如毛刷、超声波清洗),清除光学窗口表面疏松附着物;无自动清洗功能时,手动用纯水冲洗后软布擦拭。 定期维护(每 7-15 天):若窗口有生物膜(滑腻感),用 1% 柠檬酸溶液浸泡 5 分钟(软化生物膜),再用软毛刷轻刷(避免划伤窗口);检查紫外灯强度(用专用检测仪测定,强度下降 30% 需更换)。 深度维护(每 3 个月):校准紫外吸光度(用标准 COD 溶液验证,偏差>5% 需重新绘制标准曲线);清洁参比电极(去除表面氧化层,确保信号稳定)。 三、特殊场景维护调整 1、工业废水场景(含高盐、高悬浮物) 维护周期:重铬酸钾法电极缩短至每 3 天 1 次(防止盐类结晶);紫外法电极每 1 天 1 次清洗(避免颗粒附着)。 额外措施:在电极上游加装过滤装置(如 5μm 滤网),减少大颗粒冲击。 2、含藻类水体(如湖泊、水库) 维护周期:紫外法电极每日手动清洗 1 次(藻类繁殖快,易形成生物膜),每周用次氯酸钠溶液(500mg/L)浸泡 5 分钟(抑制藻类生长)。 四、维护后验证 每次维护后需进行性能验证: 检测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如 100mg/L、500mg/L COD 标液),误差需≤5%;连续监测同一水样 3 次,相对偏差>3% 需重新检查维护是否到位(如是否有残留污染)。 科学的维护周期能使在线 COD 检测仪电极寿命延长至 1-2 年,数据误差控制在 5% 以内。核心是 “根据污染程度动态调整”:高污染水体侧重高频清洁,清洁水体侧重定期校准,结合维护后验证确保检测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