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悬浮物检测仪传感器老化会直接导致测量数据失真,影响工艺调控。准确诊断老化状态并把握更换时机,是保障监测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识别老化的典型特征是诊断的第一步。传感器老化通常表现为三类症状:一是灵敏度下降,相同悬浮物浓度下,测量值波动幅度从 ±2% 扩大至 ±5% 以上,且响应速度明显变慢(从 3 秒延迟增至 10 秒以上);二是零点漂移,在纯水中校准后,静置 24 小时零点偏移超过 10% FS(满量程);三是表面损伤,光学传感器的发射 / 接收镜头出现划痕、雾化或镀膜脱落,超声波传感器的探头表面出现凹坑或腐蚀斑点。这些特征可通过日常数据记录与外观检查及时发现。 科学诊断的三项核心方法需组合使用。首先进行 “标准液比对法”:用 100mg/L、500mg/L、1000mg/L 的标准悬浮物溶液(如硅藻土悬浊液)分别测试,若实测值与标准值偏差均超过 8%,且多次校准后无改善,可判定为传感器核心部件老化。其次采用 “交替测试法”:将疑似老化的传感器与同型号新传感器在同一监测点同步运行 48 小时,若两者数据偏差持续超过 15%,说明老化已影响测量精度。最后检查 “温度稳定性”:在 20-30℃范围内,每升温 5℃测试一次标准液,若温度系数变化量超过 0.5%/℃,则传感器的温度补偿功能失效,属于结构性老化。 更换时机的判断需结合三类指标。从经济成本看,当传感器的维护频率从每月 1 次增至每周 2 次以上,且每次维护后的有效工作时间不足 72 小时,更换新传感器比持续维修更划算。从数据可靠性看,在关键工艺段(如沉淀池出口),若传感器连续 3 次校准后仍无法将测量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需立即更换,避免误导工艺调整。从安全风险看,当传感器老化导致数据跳变(如瞬间从 200mg/L 跃升至 800mg/L),可能引发错误的加药或排污操作,此时即使未到理论寿命,也应紧急更换。 延长寿命的过渡措施可作为更换前的缓冲。若暂时无法更换,可采取临时强化维护:光学传感器每周用无水乙醇擦拭镜头并重新镀膜;超声波传感器每月用细砂纸(800 目以上)轻轻打磨探头表面,去除腐蚀层。同时缩短校准周期至每 3 天 1 次,用相邻点位的人工取样数据进行修正,最大限度降低老化带来的影响。 在线悬浮物检测仪传感器的正常使用寿命通常为 12-18 个月,但若维护得当且运行环境稳定,可延长至 24 个月。建立 “老化诊断台账”,记录每次校准数据、故障现象及维护措施,能帮助运维人员更精准地判断更换时机,在保障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