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余氯检测仪的零点漂移是现场监测中常见的问题,通常表现为无余氯水体中。零点漂移若不及时校准,会导致测量数据整体偏移,在低浓度监测(如饮用水余氯<0.5mg/L)中误差可高达 30% 以上。掌握现场快速校准技巧,能在 15 分钟内恢复仪器零点精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一、漂移判断与应急准备 当仪器显示值与实验室比对偏差超过 0.05mg/L,或连续 3 次空白样测量值波动>0.03mg/L 时,可判定为零点漂移。现场需常备校准用试剂:密封包装的 0.01mol/L 亚硫酸钠溶液(每支 50mL,现开现用)、去离子水(电导率≤10μS/cm)及一次性聚乙烯杯(200mL)。同时准备简易工具包,包含专用扳手、无尘纸巾、pH 试纸(范围 6.0-8.0),确保无需返回实验室即可完成校准。校准前需检查仪器状态:确认流通池无渗漏,电极线缆连接牢固,避免因硬件故障误判为零点漂移。 二、快速校准的核心步骤 首先用去离子水冲洗流通池 3 次,去除残留水样,再注入 50mL 亚硫酸钠溶液(需现配,亚硫酸钠会快速氧化失效),搅拌 1 分钟确保溶液均匀 —— 亚硫酸钠可瞬间还原水体中残留的余氯,形成稳定的零余氯环境。将电极浸入溶液,确保敏感膜完全浸没且不接触杯壁,开启仪器 “零点校准” 模式,此时需关闭自动搅拌功能,避免气泡附着在电极表面。待数值稳定(约 2-3 分钟,波动≤0.002mg/L),按下 “确认” 键完成零点重置,整个过程较传统校准缩短 50% 时间。 三、干扰排除技巧 若亚硫酸钠溶液 pH 值偏离 7.0±0.5,需滴加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调节,酸性过强会导致电极敏感膜损伤,碱性过强则影响亚硫酸钠的还原效率。当水样中含高浓度有机物时,需用 0.45μm 滤膜过滤亚硫酸钠溶液,避免有机物吸附在电极表面导致假阳性。校准过程中若发现数值持续漂移(>0.01mg/L/ 分钟),可用无尘纸巾轻擦电极表面,去除可能附着的生物膜,再重新浸入溶液校准 —— 此操作可解决 80% 的临时性漂移问题。 四、校准后的验证方法 校准完成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 3 次,测量新鲜去离子水的余氯值,应≤0.02mg/L,否则需重复校准。取现场水样加入过量亚硫酸钠(1mL/100mL 水样),制备人工零样,其测量值与校准零点的偏差应≤0.03mg/L,确保校准结果适配现场水质基质。对于带自动清洗功能的仪器,校准后需运行一次清洗程序,清除残留的亚硫酸钠,避免对后续测量产生干扰。 五、长效预防措施 每周用亚硫酸钠溶液进行一次零点核查,而非等到漂移发生后再校准,核查时间控制在 5 分钟内,可将漂移累积误差控制在 0.04mg/L 以内。电极保存需规范:短期停用(<24 小时)时浸泡在 0.5mg/L 余氯标准液中,长期停用需浸泡在专用保护液(含 0.1% 缓冲剂)中,避免敏感膜干燥导致的零点偏移。在高浊度或高有机物水体中,可在流通池入口加装预处理滤芯(5μm 孔径),减少污染物附着电极的概率,使零点漂移周期从 7 天延长至 15 天。 通过上述技巧,现场人员可快速解决零点漂移问题,校准后仪器的测量误差能控制在 ±0.02mg/L 以内,完全满足饮用水、游泳池水等场景的监测要求。实际操作中需注意:亚硫酸钠溶液需避光保存,每次校准后剩余溶液立即废弃;电极若出现物理损伤(如敏感膜破裂),需更换后再校准,避免无效操作。这些技巧将传统实验室校准的复杂流程简化为现场可执行的标准化步骤,为余氯在线监测的时效性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