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COD检测仪的信号漂移是指测量值在无水质变化时的非规律性波动,通常表现为每小时偏差超过 5%,严重影响污水处理、工业排放等场景的监测精度。通过七步排查法可精准定位漂移源头,恢复仪器稳定状态。 
第一步:试剂有效性核查是基础排查。 COD检测依赖重铬酸钾氧化 - 分光光度法,试剂失效是常见漂移诱因。检查重铬酸钾溶液是否出现浑浊(正常为橙红色澄清液),若有沉淀需立即更换;硫酸银 - 硫酸催化剂若颜色变深(呈棕色),说明银离子已被还原,需重新配制。对开封超过 30 天的试剂,用 100mg/L 标准 COD 溶液验证,测量偏差应≤5%,否则判定为试剂失效,需全量更换并记录更换日期。 第二步:流通池清洁度检查聚焦光学干扰。 取出流通池,观察比色皿内壁是否有划痕、污渍或生物膜 —— 这些会导致光吸收异常。用 5% 硝酸溶液浸泡流通池 30 分钟,软毛刷轻刷内壁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晾干后装回仪器。若为在线自动清洗型号,检查清洗机构是否正常:擦拭布磨损量应≤20%,清洗液喷射角度需正对检测窗口,确保清洁覆盖率 100%。清洁后用纯水测试,吸光度波动应≤0.002A/h。 第三步:光源稳定性验证关乎光学系统。 开启仪器光源自检功能,监测 610nm(重铬酸钾还原产物特征波长)的光强输出,正常波动应≤2%/h。若波动超标,检查光源驱动电路:用万用表测量供电电压,偏差应≤±1V,否则需更换稳压器。对于使用超过 1000 小时的氙灯或 LED,需检测其发光效率,当输出功率降至初始值的 80% 以下时,必须更换光源并重新校准光路。 第四步:温度控制检查针对反应条件。 COD检测需在 165℃±2℃下进行恒温消解,温度波动会导致氧化反应不完全。用热电偶温度计测量消解池实际温度,与仪器显示值对比,偏差超过 3℃时需校准温控模块:通过仪器菜单调整加热功率,使实际温度稳定在设定值 ±1℃范围内。同时检查恒温循环水系统,确保流量≥2L/min,水路无堵塞,避免局部过热导致的温度梯度。 第五步:管路密封性排查防止试剂污染。 检查进样管路、废液管路的接口处是否有渗漏,重点关注蠕动泵管的磨损情况(壁厚减少量应≤30%)。用异丙醇溶液冲洗管路,观察压力传感器读数,正常应稳定在 0.2-0.3MPa,若持续下降说明存在泄漏。更换老化的管路和密封圈(优先选用氟橡胶材质),确保试剂输送无交叉污染,泄漏修复后需用标准溶液验证,漂移幅度应≤3%/h。 第六步:电路系统干扰检测排除电磁影响。 用示波器测量信号输出端,正常 4-20mA 信号的纹波应≤0.1mA。若存在高频干扰,检查接地是否良好(接地电阻应≤4Ω),信号电缆需与动力电缆分离敷设(间距≥1m),必要时加装信号隔离器(隔离电压≥2500V)。对于工业现场的强电磁环境,可在仪器外壳增加接地铜带,连接至独立接地极,降低电磁耦合导致的信号波动。 第七步:校准曲线复核确认系统偏差。 配置 50mg/L、150mg/L、300mg/L 的 COD 标准溶液,按正常流程测量,计算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 R² 应≥0.999。若线性偏差过大,重新进行多点校准:先进行空白校准(用 0.01mol/L 硫酸溶液),再依次测量各浓度点,每个点重复 3 次取平均值。校准后用质控样(如 100mg/L)验证,相对误差应≤5%,否则需检查分光光度计的光电转换效率,必要时更换检测模块。 通过七步排查法,可覆盖 90% 以上的信号漂移原因,平均排查时间控制在 2 小时内。日常维护中,建议每周执行前两步快速检查,每月完成全流程排查,使在线COD检测仪的长期漂移控制在 ±3%/24h 以内,为水质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