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汞监测仪维护过程中,因涉及有毒汞试剂、腐蚀性化学物质及精密部件操作,存在多重安全风险。需精准识别高风险环节,配套落实科学防护措施,避免人员伤害、环境污染及仪器损坏。 
试剂操作环节风险突出,需强化接触防护。维护中试剂更换、添加及残留清理是高风险点:汞标准溶液、显色剂(如双硫腙溶液)含毒成分,皮肤直接接触易引发中毒,吸入挥发气体可能损伤呼吸系统;酸性调节试剂(如硝酸、硫酸)具有强腐蚀性,飞溅易灼伤皮肤与眼睛。防护措施需全面:操作人员需穿戴耐酸碱丁腈手套、防化防护服,面部佩戴全面罩式防护眼镜(或防毒面罩),防止试剂接触或挥发气体吸入;试剂操作需在通风橱内进行,确保挥发气体有效排出;更换试剂时轻拿轻放,避免试剂瓶倾倒泄漏,若不慎接触皮肤,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溅入眼睛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就医。 废液处理环节风险隐蔽,需规范环保操作。维护中产生的含汞废液(如反应残液、校准废液)毒性强,若随意排放会污染土壤与水体,倾倒或转移时泄漏易造成二次污染;废液中若混有酸性物质,还可能产生有害气体。防护措施需严格:废液需用专用耐腐蚀储罐分类收集,储罐标注 “含汞有毒废液” 及产生日期,禁止与其他废液混合;转移废液时使用防泄漏泵与密封管路,操作人员额外佩戴防毒口罩,防止吸入挥发汞蒸气;废液需委托具备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机构处理,填写完整转移联单,严禁私自排放;若发生废液泄漏,立即用吸附棉覆盖吸附,收集的污染物按危险废物管理,污染区域用清水冲洗后检测汞含量,达标后方可恢复操作。 仪器拆解与部件清洁环节风险集中,需注重操作细节。维护中拆解反应池、管路或清洁检测模块时,若部件残留汞试剂,可能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污染;精密部件(如比色皿、进样泵)拆解不当易损坏,且残留汞难以彻底清理,存在后续污染风险。防护措施需细致:拆解前用专用清洗剂(如稀硝酸溶液)冲洗部件,去除残留汞试剂,拆解时使用专用工具,避免部件划伤或变形;清洁时用无尘布蘸取专用清洁剂轻柔擦拭,禁止用硬物刮擦,清洁后用蒸馏水冲洗 3 次以上,确保无试剂残留;拆解下的部件需单独存放于密封容器中,避免与其他工具交叉污染;操作结束后,需用专用洗手液清洗手部,更换防护服,防止携带残留汞试剂。 校准与调试环节风险易被忽视,需把控过程安全。校准过程中使用高浓度汞标准溶液,若操作不当导致溶液洒落,易造成局部高浓度污染;调试仪器时若误触电路或违规操作,可能引发仪器故障,甚至导致汞试剂泄漏。防护措施需到位:校准前检查标准溶液密封性,确认无泄漏后再开启,加注时使用移液枪精准量取,避免洒落;调试仪器前关闭试剂管路阀门,切断试剂供应,调试时严格按说明书步骤操作,禁止随意更改参数或拆卸电路部件;校准与调试后,需对操作区域进行汞含量检测(如使用汞检测试纸),确认无泄漏污染后,再恢复仪器正常运行。 应急处置环节需提前预案,避免风险扩大。若发生汞试剂大量泄漏、人员中毒或仪器故障等紧急情况,未及时处置易导致风险扩散。需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如吸附棉、中和剂、急救箱、便携式汞检测仪);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开展应急演练,熟练掌握泄漏处理、人员急救等流程;若发生泄漏,立即隔离污染区域,疏散无关人员,用吸附棉吸附泄漏试剂后,用中和剂处理污染地面;若人员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毒症状,立即转移至通风处,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接触汞试剂情况,避免延误治疗。 通过精准识别高风险环节并落实针对性防护措施,可有效降低在线汞监测仪维护中的安全风险,保障操作人员健康、环境安全及仪器稳定运行,为汞监测工作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