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悬浮物检测仪通过电极捕捉悬浮物散射或透射信号实现监测,电极性能与仪器运行状态直接依赖分级保养。需按 “日常防污染、短期保灵敏、中期校准准、长期延寿命” 的目标,明确各级保养周期与操作规范,避免因保养缺失导致检测偏差或设备损坏。 一、日常保养(每日 1 次):基础防护,防微杜渐 日常保养聚焦电极清洁与基础状态核查,防止污染物堆积影响检测。每日停机后,先关闭水样进水阀,取出悬浮物电极,用蒸馏水轻柔冲洗电极探头表面,去除附着的悬浮物颗粒;若探头有黏性污物(如有机残渣),用软海绵蘸取中性洗涤剂稀释液轻轻擦拭,禁止用硬刷或锐器刮擦电极敏感层(避免损伤信号接收元件)。清洁后用干净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检查电极线缆与接头是否完好,无破损、腐蚀或松动,确保信号传输稳定。同时,检查仪器主机指示灯是否正常,无故障报警,记录当日检测数据波动情况,若发现数据异常,优先排查电极是否污染,清洁后重新检测验证。 二、短期保养(每 3-7 天 1 次):强化灵敏,消除隐患 短期保养侧重电极性能维护与管路检查,保障检测精度。首先进行电极灵敏度测试:将电极浸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悬浮物溶液中,记录电极响应时间与检测值,若响应时间超过规定值(通常≤3 分钟)或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3%,需用专用活化液浸泡电极 2-4 小时(按仪器说明书配置),活化后重新测试,直至灵敏度恢复。其次检查水样管路:观察管路内水流是否通畅,有无弯折或堵塞,若流速变慢,用压缩空气(干燥无油)吹扫管路,或用蒸馏水冲洗去除内壁附着的悬浮物;检查管路接头密封圈是否老化,若出现渗漏,及时更换同型号密封圈,防止水样泄漏导致检测量不足。此外,清洁仪器比色室(若配备),用无尘布擦拭内壁,去除灰尘或污染物,避免影响光信号检测。 三、中期保养(每 1-2 个月 1 次):精准校准,稳定性能 中期保养以校准与部件检查为核心,消除系统误差。第一步开展全面校准:先用无悬浮物空白溶液(经 0.22μm 滤膜过滤的超纯水)进行零点校准,待电极响应稳定后,在仪器界面完成零点设置;再用 2-3 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悬浮物溶液(覆盖常用检测量程)进行量程校准,生成校准曲线,确保曲线线性相关系数 R²≥0.998,若线性偏差过大,需重新清洁电极并检查标准溶液浓度,排除干扰后再次校准。第二步检查电极核心部件:对于光学电极,检查光源亮度与检测器灵敏度,若光源变暗或检测器信号减弱,更换对应部件;对于超声波电极,检查换能器表面是否磨损,若磨损严重,及时更换换能器。同时,检查仪器散热系统,清理主机散热孔灰尘,确保散热风扇正常运转,避免高温导致电子元件性能衰减。 四、长期保养(每 6-12 个月 1 次):深度维护,延长寿命 长期保养聚焦设备深度检修与寿命管理,减少部件老化损耗。首先进行电极全面评估:拆解电极(由专业人员操作),检查内部电路是否存在腐蚀、接线端子是否松动,用无水乙醇擦拭端子,修复腐蚀部位;对于可充液电极(部分型号),检查电解液液位,若不足则补充专用电解液,更换电解液时需彻底排空旧液,避免新旧混合影响性能。其次检查仪器整体功能:测试数据传输模块,确保与后台平台通信稳定,无数据丢包;检查报警系统,人为模拟悬浮物超标情况,验证报警信号是否及时触发;检查电源模块,测试电压稳定性,若电压波动超出 ±5%,更换电源配件。最后建立保养档案,详细记录各级保养时间、内容、更换部件及校准数据,通过历史数据分析电极损耗规律,优化保养周期;若电极使用超过推荐寿命(通常 3-5 年)且性能持续下降,及时更换新电极,避免老旧电极导致检测数据失真。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分级保养流程,可全面保障在线悬浮物检测仪的稳定运行,维持电极高灵敏度与检测准确性,显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水体悬浮物监测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