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锰监测仪是水环境中锰元素含量监测的关键设备,其测量精度对水质评价与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校准作为保障仪器性能的核心手段,需遵循科学规范的流程,以下从校准前准备、校准实施及校准后处理三方面展开说明。 
校准前的准备工作需全面细致。首先要核查仪器的运行状态,确认电源连接稳定、管路无堵塞或泄漏,软件系统无错误代码提示,确保仪器处于可校准状态。其次,需准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锰标准溶液,溶液浓度应覆盖仪器的常用测量范围,且需在有效期内并经过权威机构标定,同时配套的显色试剂、缓冲液等也需检查纯度及保质期,避免因试剂问题影响校准精度。此外,需准备经计量认证的移液设备、容量器具等,使用前进行清洁与干燥处理,防止交叉污染。环境条件方面,校准区域需保持温度在 15-30℃、相对湿度≤85%,避免电磁场、强光及气流干扰,确保仪器光学系统与检测模块稳定工作。 校准实施需按步骤有序进行。先进行零点校准,将经超纯水制备的空白溶液接入仪器进样口,待检测周期完成且读数稳定后,通过仪器校准界面将当前值设定为零点,以此消除仪器基线漂移带来的系统误差。随后进行多点校准,依次接入不同浓度的锰标准溶液,每个浓度水平需完成至少 3 次平行检测,取平均值作为仪器响应值,通过校准曲线拟合功能调整仪器系数,使各浓度点的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确保仪器在全量程内的测量准确性。 校准完成后需做好收尾工作。及时记录校准日期、标准溶液信息、校准前后的关键参数及偏差情况,形成校准报告并归档保存,为仪器状态追溯提供依据。同时,需进行校准验证,选取一个未参与校准的标准溶液浓度进行检测,验证结果需符合仪器技术指标要求,若超出允许误差则需重新校准。最后,清理进样管路及反应池,排出残留试剂,将仪器恢复至正常监测模式,并按照校准周期要求制定下次校准计划,确保仪器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