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镁离子检测仪长期停用(通常指超过 3 个月)前的准备工作需围绕 “防腐蚀、防老化、防污染” 核心目标,通过系统性的拆卸、清洁、保养与存储操作,确保再次启用时性能稳定。准备工作需按步骤执行,避免因处理不当导致电极失效、电路损坏或部件老化。 
仪器主体拆卸需有序进行,避免部件损伤。先切断仪器总电源(包括主机、辅助设备),等待 30 分钟(确保电容放电完毕)后开始拆卸。从检测池或管道中取出电极时,需沿安装方向平稳拔出(不可旋转或用力拉扯),防止电极杆弯曲或玻璃敏感膜破裂。若电极与安装座粘连(如长期浸泡导致),可用纯水湿润连接处(不可用有机溶剂),轻轻晃动后取出。拆卸后的电缆需盘绕收纳(弯曲半径≥5cm),避免过度弯折(防止内部导线断裂),插头部分用专用保护套密封(防止灰尘进入)。主机与辅助设备(如搅拌器、恒温装置)需分开拆卸,记录各部件连接方式(拍照或绘图存档),便于复装时参考。 电极核心部件需针对性保养,防止性能退化。镁离子选择电极需进行活化处理:用 100mg/L 镁离子标准液浸泡 30 分钟(恢复敏感膜活性),取出后用纯水冲洗至无残留(用试纸检测流出液无镁离子),再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不可擦拭敏感膜)。参比电极(如甘汞电极)需排空内部电解液(避免长期静置导致结晶堵塞),用纯水冲洗内腔(重复 3 次),注入少量保护液(3mol/L 氯化钾溶液,液面覆盖内部电极),密封电极接口。所有电极需单独存放于干燥容器中(内置硅胶干燥剂),容器标注 “镁离子电极” 及停用日期,避免与其他电极混淆。 检测池与流通部件需彻底清洁,消除残留污染。拆卸后的检测池、管路用纯水冲洗 3 次(去除残留水样),再用 10% 硝酸溶液浸泡 2 小时(溶解内壁附着的镁盐结晶),浸泡后用纯水冲洗至 pH 中性(用精密 pH 试纸检测)。流通池内的密封圈(如 O 型圈)需取出单独清洁:用纯水浸泡 10 分钟后晾干,检查弹性(无裂纹、无硬化),涂抹少量硅脂(食品级)后放入密封袋。若管路材质为塑料(如 PVC),禁用有机溶剂清洁(防止溶胀);金属部件(如不锈钢接口)需用无水乙醇擦拭(去除油脂),晾干后喷涂薄层防锈剂(专用金属保护剂)。 电路与数据处理需确保安全与完整。主机内部需清洁灰尘:用压缩空气(压力≤0.2MPa)从散热孔吹入(避免直接对准电路板元件),去除积尘(不可用湿布或吸尘器,防止短路或静电损伤)。存储在仪器内的历史数据需导出备份(存入专用存储设备,如 U 盘),格式化内部存储(防止数据丢失或泄露),记录最后一次校准参数(斜率、零点、温度补偿系数)。断开所有外部线路(电源、信号、通讯线),线头用绝缘胶带包裹(区分正负极),线路整体收纳于防静电袋中,避免与金属部件接触(防止短路风险)。 存放环境需严格控制,延缓部件老化。电极与精密部件需存放于恒温恒湿柜(温度 15-25℃,相对湿度 30%-50%),避免阳光直射(柜内禁用荧光灯)、远离腐蚀性气体(如实验室的酸雾、氨气)。主机与辅助设备需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室内(地面平整,避免震动),底部垫防潮板(厚度≥5cm),上方覆盖防尘罩(透气材质,不可用塑料薄膜,防止凝露)。存储区域需避免高温(>35℃)、低温(<5℃)及剧烈温度波动(日温差≤5℃),定期检查环境参数(每周记录一次温湿度),及时更换干燥剂(吸湿变色后立即更换)。 停用前验证与记录需形成闭环。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后,检查各部件状态:电极敏感膜无破损、电缆无破损、接口无锈蚀、电路无灰尘。填写《长期停用记录表》,详细记录停用日期、拆卸步骤、部件状态、存放位置及负责人,与仪器说明书、校准证书等资料一同归档。在存放位置张贴标识(注明 “长期停用”“禁止移动”“下次检查日期”),下次检查时间设定为停用后 1 个月(检查存放环境及部件外观),确保存储过程可追溯。 复装适配准备需提前规划。在记录中注明复装前的必要操作(如电极需重新活化、电路需通电检测),准备复装时所需的耗材(如电解液、密封圈、润滑剂),确保再次启用时能快速完成调试。若停用时间超过 1 年,需在记录中提示更换易损件(如参比电极的盐桥、电缆接头的密封圈),避免因部件老化导致复装失败。 长期停用准备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提前干预减缓自然老化进程,确保仪器在存放期间无实质性损坏。每个步骤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重点保护电极敏感膜、电路元件及精密机械部件,为后续复装与校准奠定基础。科学的准备工作可大幅降低再次启用时的故障概率,保障仪器检测性能(如精度、响应速度)恢复至停用前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