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镁离子检测仪的电极(包括镁离子选择电极与参比电极)是核心检测部件,更换需遵循 “安全断电 — 规范拆卸 — 精准安装 — 校准验证” 的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检测误差或电极损坏。更换操作需注重电极敏感部位的保护,确保新电极与仪器系统适配。 先切断仪器总电源(包括主机与辅助设备),等待 15 分钟(确保电路放电),在电源开关处悬挂 “正在更换电极” 标识。准备专用工具:绝缘手套(防止静电损伤电极)、专用扳手(适配电极固定螺母,避免使用活络扳手)、无尘布(不掉絮)、纯水(电阻率≥15MΩ・cm)、电极保护套(未拆封的新电极需保留保护套至安装前)。新电极需提前检查:镁离子选择电极敏感膜(玻璃材质)无裂痕、气泡,参比电极接口无漏液,电极线缆无破损(导通测试正常),并确认型号与仪器匹配(如电极阻抗、响应范围适配)。同时准备校准用试剂(0.1mg/L 和 100mg/L 镁离子标准液、3mol/L 氯化钾溶液),用于更换后的校准。 先松开电极固定螺母(逆时针旋转,力度适中,防止螺纹滑丝),若螺母锈蚀(长期使用导致),可滴 1 滴专用除锈剂(不可用酸性溶液),静置 5 分钟后再拆卸。取出电极时沿安装轴线平移(不可倾斜或旋转),防止敏感膜刮蹭检测池内壁(敏感膜破损会导致电极失效)。参比电极需先断开电解液补充管(若有),再整体取出,避免电解液泄漏(泄漏后需用无尘布吸干,防止腐蚀仪器)。拆卸后记录旧电极的安装深度(如电极浸入水样的长度),作为新电极安装的参考(确保检测位置一致)。旧电极需按危废处理(不可随意丢弃),敏感膜破损的电极需单独包装(防止玻璃碎片划伤)。 新镁离子选择电极需活化:去除保护套后,用 100mg/L 镁离子标准液浸泡 30 分钟(恢复敏感膜活性),取出用纯水冲洗至无残留(冲洗液用试纸检测无镁离子),用无尘布吸干表面水分(不可触碰敏感膜)。参比电极需注入电解液:打开注液口,注入 3mol/L 氯化钾溶液至液面刻度线(不可过满),静置 10 分钟(排除内部气泡),检查无漏液后备用。安装时按原深度插入检测池,缓慢旋紧固定螺母(顺时针旋转至轻微受力即可,不可过紧导致电极变形),确保电极轴线与检测池水流方向一致(敏感膜正对水流,避免气泡附着)。线缆插头需对准接口(不可强行插入),插入后旋紧固定螺帽(防止松动导致信号不稳)。 通电前检查:电极与检测池无接触不良(晃动电极无明显位移),线缆插头无松动,参比电极无电解液渗漏。通电后仪器预热 30 分钟(电极需达到稳定工作状态),观察电极输出信号:镁离子选择电极基线稳定(无跳变,波动≤±1mV),参比电极电位正常(如甘汞电极应稳定在 0±5mV)。若信号异常(如持续漂移),需检查安装是否过紧(导致敏感膜受压)、线缆是否破损(重新测试导通性)或接口污染(用无水乙醇擦拭接口后重新连接)。初步调试通过后,用纯水冲洗检测池 3 次(去除安装过程中的杂质),准备进行校准。 按仪器校准流程执行:先进行零点校准(0.1mg/L 标准液),待读数稳定(连续 3 次偏差≤0.5%)后记录;再进行量程校准(100mg/L 标准液),操作相同。校准曲线相关系数 R² 需≥0.999,斜率应在 58±3mV/decade(25℃时),若不达标需检查电极是否安装到位(如敏感膜是否完全浸入溶液)或标准液是否失效(重新配制)。校准后用实际水样检测,与更换前数据对比(偏差需≤5%),确保检测一致性。最后固定电极线缆(用扎带固定,避免悬垂受力),整理安装工具,填写更换记录(电极型号、更换日期、校准数据、操作人员),归档留存。 在仪器日志中注明新电极的首次校准日期,设定下次校准提醒(通常为更换后 1 周,之后按常规周期)。参比电极需记录电解液更换时间(首次更换后 1 个月检查液位),镁离子选择电极需避免接触油污(如更换后手部接触敏感膜需重新活化)。若更换后出现响应迟缓(达到稳定读数时间超过 3 分钟),需检查是否有气泡附着(用纯水冲洗去除)或温度异常(控制在 20-25℃),针对性处理。 电极更换的核心是 “保护敏感部件 + 确保安装一致性”。通过规范的拆卸与安装流程,减少电极损伤风险;通过校准验证,保障检测精度与更换前一致。更换操作需避免主观经验判断(如安装力度、校准步骤),严格按仪器说明书执行,确保新电极能快速融入检测系统,维持仪器的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