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蓝绿藻检测仪长期停用(通常指停用时间超过 1 个月)时,若缺乏规范处理,易因电极老化、管路堵塞、电路受潮或部件腐蚀导致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启用。处理需围绕 “停用前全面防护 - 存储中环境管控 - 闲置期定期维护 - 启用前系统检查” 展开,通过多环节管控确保设备闲置期间状态稳定,为后续重新启用奠定基础。 停用前预处理是保障设备长期存储的核心前提,需彻底清洁与防护关键部件。首先进行电极处理,拆除检测电极(如 pH 电极、溶解氧电极等辅助电极及蓝绿藻检测专用电极),用无离子水冲洗电极表面残留的藻类、生物黏膜及水样杂质,去除附着污染物;对于可充液电极,需补充专用电解液至规定液位,防止电极内部干涸;随后将电极浸泡在对应保护液中(如 pH 电极浸泡在 3mol/L 氯化钾溶液中,蓝绿藻检测电极按说明书要求浸泡专用保护液),避免电极敏感膜老化或损坏。其次进行管路与反应系统清洁,通过设备自带的 “管路清洗” 功能,用无离子水循环冲洗进样管路、反应池及排废管路,清除残留藻类与试剂;若管路内存在顽固污染物,可加入中性清洁剂(稀释后)冲洗,再用无离子水反复漂洗至无残留,最后通过压缩空气(经干燥过滤)吹干管路内水分,防止微生物滋生或管路腐蚀。此外,需清洁设备外壳与光学部件(如检测窗口镜片),用无绒软布蘸取少量无离子水擦拭表面灰尘与污渍,光学镜片需用专用清洁液轻柔清洁,确保透光性不受影响。 存储环境控制需严格把控温湿度与防护条件,避免外部环境损伤设备。设备需放置在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的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 10-30℃,相对湿度维持在 30%-60%,防止高温高湿导致电路模块受潮、金属部件生锈或电极保护液变质;若存储环境湿度较高,需在设备周边放置硅胶干燥剂(定期更换),或使用除湿机调控湿度。存储区域需远离强电磁场干扰源(如大功率电机、高频设备),避免电磁场影响设备电路性能;同时远离腐蚀性气体(如硫化氢、氯气)与易燃易爆物质,防止设备外壳与内部部件被腐蚀。设备需放置在平稳的货架或台面上,避免堆叠重物或挤压碰撞;若设备含可拆卸部件(如电极、管路接头),需分类放入专用收纳盒,标注部件名称与存储日期,避免混淆或丢失。 闲置期定期维护需按固定周期开展,防止部件长期闲置性能衰退。每 2 周需检查一次电极存储状态,观察保护液是否浑浊、液位是否正常,若保护液出现浑浊或液位下降,需及时更换保护液并补充至规定液位;同时轻轻晃动电极存储容器,确保电极敏感膜与保护液充分接触,避免局部干涸。每月需开机运行一次 “空载自检” 程序,启动设备电源,让电路模块、光源及检测系统短暂工作(通常运行 30 分钟),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报警提示,同时激活电子元件,防止长期闲置导致电容老化或电路接触不良;自检完成后需关闭电源,继续保持设备存储状态。每 3 个月需检查管路密封性与干燥度,拆开管路接头观察内部是否有水分或霉菌,若存在潮湿情况需重新用压缩空气吹干;同时检查设备外壳与接口处是否有腐蚀痕迹,发现问题及时用中性清洁剂清洁并做好防锈处理。 启用前系统检查与调试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步骤。首先进行部件外观检查,确认电极无破损、管路无老化开裂、电路接口无松动腐蚀;取出电极用无离子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活化处理(如部分电极需浸泡活化液)。其次进行管路与反应系统调试,重新连接管路后,用无离子水循环冲洗管路,检查是否有渗漏;启动进样泵与排废泵,测试液体传输是否顺畅,无堵塞或卡顿现象。随后进行电极校准,使用标准溶液对各检测电极进行单点或多点校准,确保电极检测精度符合要求;蓝绿藻检测模块需用标准藻液进行校准,建立准确的浓度 - 信号关联曲线。最后进行整机性能测试,将设备接入实际水样或模拟水样,连续检测 3-5 次,观察数据是否稳定(波动幅度需符合设备精度要求),同时对比校准数据与检测结果,确认设备无异常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需特别注意,长期停用期间不得随意拆解设备核心部件(如检测模块、电路主板),若发现部件异常需联系专业维修人员处理;电极保护液与活化液需选用设备适配型号,不得混用其他替代液,避免损伤电极敏感部件,通过规范的长期停用处理,最大限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障后续检测工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