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电极是测量水体导电能力的核心部件,其故障会直接导致数据失真或测量中断。电极常见故障可通过信号特征、物理状态及运行表现综合判断,及时识别并处理可保障监测连续性与数据准确性。 
一、电极污染 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或微生物会附着在电极表面,形成绝缘层,阻碍离子传导,表现为测量值偏低且响应迟缓。若污染物质为钙镁沉淀等硬质结垢,会导致电极常数发生变化,校准后仍存在持续偏差。判断时可观察电极表面是否有明显附着物,清洁后若测量值恢复正常,即可确认污染导致的临时故障。日常需避免电极在高浊度或高藻类水体中长时间运行,否则易加速污染。 二、电极老化 长期使用后,电极极板可能出现腐蚀、氧化或镀层脱落,表现为测量稳定性下降,同一水样多次测量值波动超过允许范围。老化还会使电极内阻增大,在低电导率水体中尤为明显,常出现读数漂移或无规律跳动。若电极使用时间超过推荐寿命(通常 1-2 年),且校准无法改善精度,基本可判定为老化故障。此外,频繁的温度变化会加速电极老化,需避免电极在骤冷骤热环境中运行。 三、电极破损 电极外壳或测量端若出现裂痕,会导致内部进水,破坏极板与电路连接,表现为仪器显示 “信号异常” 或 “测量失败”。电极引线若因拉扯、弯折出现内部断线,会造成信号传输中断,即使外观无明显损伤,也会出现数据归零或固定值。检查时需观察电极整体结构是否完好,接线端是否有氧化、松动,必要时通过替换法验证 —— 更换同型号正常电极后若恢复正常,即可确认原电极破损。 四、接线与接触不良 电极与主机的连接插头若有灰尘、锈蚀,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表现为测量值忽高忽低,伴随仪器提示 “连接不稳定”。接线端子若未拧紧,或线缆屏蔽层断裂,会引入外界电磁干扰,使读数出现杂波式波动。此类故障可通过清洁插头、重新紧固接线排查,若处理后信号恢复稳定,则不属于电极本身损坏,但需定期检查接线状态,防止反复出现接触问题。 五、环境适配不当 在超出电极耐受范围的温度(如低于 0℃或高于 60℃)中运行,可能导致电极内部电解液冻结或蒸发,表现为测量值严重偏离实际。高浓度腐蚀性水体(如含氯、含酸废水)会快速侵蚀电极极板,导致电极常数急剧变化,短时间内出现校准失效。若电极在这类环境中使用且未采取防护措施,需重点检查极板腐蚀情况,及时更换以避免数据错误。 电极故障判断需结合多方面特征,避免单一现象误判。日常应记录电极使用时长、维护频率及故障历史,为故障排查提供参考。发现异常后,优先通过清洁、校准、更换线缆等基础操作排除简单故障,再判断是否需要更换电极。通过规范的故障识别流程,可最大限度缩短停机时间,保障在线电导率监测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