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悬浮物检测仪需长期处于水体或潮湿环境中工作,安装时的防水措施直接决定设备使用寿命与运行稳定性。防水设计需覆盖仪器本体密封、连接部位防护、安装环境适配及应急防护等多个维度,通过多层防护体系阻断水分侵入路径。 
仪器本体的基础防水需从安装前检查开始。安装前需确认设备外壳的防护等级(至少达到 IP66),检查外壳接缝处的密封胶条是否完好,若存在老化、破损或错位需及时更换,确保外壳整体密封性。对于带有显示屏或操作面板的部位,需验证按键与接口的防水性能,可在安装前进行简单测试 —— 用喷壶对非检测区域喷洒少量水,观察是否有渗水痕迹。传感器探头作为直接接触水体的部件,需确认其检测窗口的防水膜是否完好,膜片边缘的密封胶是否均匀无气泡,若存在密封缺陷需联系厂家维修,避免安装后因探头渗水导致内部电路损坏。 连接部位的防水处理是防护重点。仪器与传感器之间的信号线缆需采用防水型连接器,连接时需先清理接口内的灰尘与水汽,再按规定扭矩拧紧接口螺母,确保密封圈完全贴合。线缆接头处需额外加装防水套管,套管两端用防水胶带紧密缠绕,缠绕时需从接头向线缆方向延伸至少 10 厘米,形成梯度密封,防止水分沿线缆表面渗入。若线缆需穿过墙体或管道,穿墙部位需安装防水格兰头,格兰头与线缆、墙体的间隙需用防水密封胶填充,固化后形成整体密封结构,避免雨水或冷凝水从缝隙渗入设备内部。 安装环境的防水适配需针对性设计。若检测仪安装在露天场所(如水池旁、户外监测站),需为设备加装防雨罩,防雨罩需采用耐腐蚀材料,顶部倾斜角度不小于 30° 以确保排水顺畅,边缘需超出设备外壳至少 20 厘米,防止雨水溅落至仪器表面。安装台面需高于地面 30 厘米以上,台面边缘应设置 5 厘米高的挡水沿,避免地面积水漫入设备安装区域。若设备需部分浸入水体(如水下传感器),需严格按照安装说明控制浸入深度,不得超过设备规定的防水范围,同时在水面与设备外壳接触部位加装防浪圈,减少水波冲击导致的水分渗入风险。 辅助防水设施需同步部署。在潮湿环境中安装时,需在设备内部加装小型除湿装置(如硅胶干燥剂盒),定期更换干燥剂以降低内部湿度,避免冷凝水产生。电源接口需连接防水型插座,插座需安装在防水箱内,箱内铺设防水垫,防止插座渗水影响供电安全。对于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的设备,可在关键电路接口处涂抹防水绝缘膏,增强电路部件的抗水能力,但需注意避免绝缘膏覆盖散热孔或传感器检测区域。 安装后的防水验证不可忽视。完成安装后需进行防水测试:对设备外壳及连接部位喷洒水(模拟降雨),持续 10 分钟后检查设备内部是否渗水;水下传感器需在安装位置静置 24 小时,观察是否有气泡从密封部位溢出。测试后需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确认读数正常、无电路故障,若发现异常需立即拆除重新检查防水措施。安装完成后需记录防水部件的位置与型号,便于后期维护时精准更换,同时制定定期检查计划 —— 每月检查密封胶条、防水胶带的状态,每季度更换一次干燥剂,确保防水措施长期有效。 通过系统性的防水设计,可有效阻断水分侵入路径,避免因潮湿导致的电路短路、部件锈蚀等问题,保障在线悬浮物检测仪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减少因防水失效导致的维修成本与数据中断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