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余氯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直接影响水质消毒效果评估,双点校准法通过零氯水样与标准溶液的对比校正,可有效消除电极漂移和环境干扰,确保测量误差控制在 ±0.05mg/L 以内。以下为标准化操作流程。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零氯水样的制备需严格遵循无氯环境要求。采用经 0.22μm 滤膜过滤的纯水,加入硫代硫酸钠晶体(每升水 0.1g),搅拌至完全溶解后静置 30 分钟,用便携式余氯仪验证浓度需≤0.01mg/L。制备过程需避免接触含氯空气,建议在密闭容器中操作,水样保存时间不超过 4 小时。 标准溶液的选择应匹配实际测量量程。常规消毒场景选用 1.0mg/L 余氯标准液(以 Cl₂计),工业高浓度场景可选用 5.0mg/L 标液,需使用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物质(不确定度≤±2%)。标准液需在 2-8℃避光储存,启用后有效期缩短至 7 天,每次使用前需恢复至室温(25℃±2℃)并轻轻颠倒混匀。 设备准备包括:用纯水清洁校准杯 3 次,避免交叉污染;检查传感器电缆连接是否牢固,电极膜是否完好(无气泡、无破损);提前 30 分钟开机预热传感器,确保电路系统稳定。校准环境需控制温度 15-30℃、湿度≤75%,远离强电磁场(如搅拌器、变频器)。 二、零氯点校准操作 将零氯水样缓慢倒入校准杯,确保传感器敏感区完全浸没且无气泡附着。启动传感器搅拌功能(转速 100-200rpm),持续搅拌 2 分钟后停止,待读数稳定(30 秒内波动≤0.01mg/L)后记录初始值。按仪器校准键进入零位校准模式,设备自动记录当前电位值作为基准点,此过程需保持水样静止。 若零位校准示值超过 0.03mg/L,需检查:零氯水样是否被污染(重新制备验证);电极膜是否老化(更换新膜后重试);试剂残留是否清洗干净(用纯水循环冲洗传感器 5 次)。零位校准完成后,保留水样用于后续验证。 三、标准溶液校准操作 倒出零氯水样,用标准溶液润洗校准杯 3 次,倒入足量标液(液面高于传感器 1cm),插入传感器后等待 5 分钟,让电极与标液充分反应。开启搅拌 1 分钟后关闭,待读数稳定(连续 30 秒波动≤0.02mg/L),按仪器提示输入标准液浓度值,完成斜率校准。 校准过程中需实时监测环境温度,若偏离 25℃需进行温度补偿(仪器自动补偿或手动输入修正系数)。对于含氯胺的水样,需在标准液中加入氯化铵(终浓度 50mg/L),模拟实际水体中的缓冲环境,避免校准偏差。 四、校准后的验证与记录 用零氯水样和标准溶液交替测试各 1 次,验证示值偏差应≤±0.03mg/L。若偏差超标,需重新检查标液浓度有效性,或更换传感器膜片后再次校准。连续两次校准失败时,需检测电极内阻(应≤5kΩ),判断是否存在电路故障。 校准记录需包含:校准时间、环境温湿度、零氯水样制备信息、标准液批号与浓度、校准前后示值、操作人员等。数据需同步录入设备管理系统,形成可追溯的校准档案,建议每两周查阅趋势变化,提前预判传感器性能衰减。 特殊情况处理:当水样中含有高浓度有机物时,需在零氯水样和标准液中加入相同比例的表面活性剂(0.1% 吐温 80),消除界面张力影响;低温环境(<15℃)校准后,需在实际水样中运行 2 小时再进行数据比对,确保温度适应后的稳定性。 通过规范执行双点校准,数字余氯传感器可长期维持高精度测量状态,为饮用水安全、污水处理消毒工艺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