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叶绿素检测仪雨季防潮需遵循 “主动控湿、重点防护、实时监测” 原则,针对雨季高湿度(相对湿度常超 70%)、雨水浸泡风险及环境湿气易侵入仪器内部的特点,聚焦电极敏感部件、电路模块及光学组件等核心区域,通过物理隔离、湿度调控与定期检查,防止湿气导致电极性能衰减、电路短路或光学部件起雾,保障仪器在雨季的检测准确性与运行稳定性。 一、核心部件防潮防护 电极探头防护:电极探头(含叶绿素敏感电极与参比电极)需加强密封防护,检查探头外壳密封圈(如 O 型圈)是否老化、变形,若存在密封间隙需及时更换同规格密封圈,并在接口处涂抹防水密封胶(需与电极材质兼容,不影响检测),防止雨水渗入探头内部腐蚀电极芯;每次雨后需用干燥软布擦拭探头表面,去除附着的雨水与湿气,避免水分沿探头线缆缝隙侵入;若探头长期浸泡于水体,需定期(每 3-5 天)取出,用去离子水清洁后吸干表面水分,检查电极敏感膜是否受潮发白,若出现异常需立即用专用活化液处理,恢复电极活性。 电路与主机防护:仪器主机需安装在防雨、通风的柜体或室内,柜体底部需垫高(至少 10cm),避免地面雨水倒灌;柜体内部放置足量高效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需每周检查,受潮后及时更换),并安装小型除湿装置(如迷你除湿机,设定湿度阈值≤60%),实时降低柜内湿度;检查主机供电线路与信号线缆的接口密封性,用防水绝缘胶带包裹接口处,防止雨水沿线缆渗入主机内部;雨后需打开柜体通风 1-2 小时(避免潮湿空气积聚),同时检查主机内部是否存在水珠、霉斑,若发现受潮需立即断电,用干燥压缩空气吹扫内部,待完全干燥后再通电运行。 二、环境湿度与雨水管控 安装环境优化:将检测仪安装于地势较高、无积水的区域,远离低洼地带、排水不畅处或屋顶漏水点,避免雨季被雨水浸泡;若安装于室外,需为仪器搭建防雨棚(棚顶坡度≥15°,防止雨水积存),棚体需具备良好通风性,避免密闭环境导致湿度升高;周边需清理排水通道,确保雨水能快速排出,不形成积水倒灌风险;同时,避免仪器靠近水池、喷泉等易产生水汽的设施,减少环境湿气来源。 实时湿度监测:在仪器运行环境(如主机柜体、探头安装区域)放置温湿度记录仪,每 2 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确保相对湿度控制在 40%-60%;若湿度超过 65%,需及时启动除湿措施(如增加干燥剂、开启除湿机),或调整通风频率;遇暴雨、强降雨天气,需加强巡查频次(每 1 小时巡查一次),重点检查防雨设施是否完好、是否存在雨水渗漏,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三、日常检查与维护强化 定期防潮检查:每日开机前检查电极探头的绝缘电阻(用万用表检测,阻值需≥100MΩ),若阻值过低,说明探头受潮,需拆解清洁并重新密封;每周拆卸电极线缆接口,检查内部是否存在水汽、腐蚀痕迹,用无水乙醇擦拭接口后重新连接紧固;每两周对主机内部电路板进行一次防潮维护,用软毛刷清理灰尘(灰尘易吸附湿气),并在电路板关键部位(如芯片、电容)喷涂防潮剂(需选用电子专用防潮剂,不影响电路性能),增强防潮能力。 性能校准与验证:雨季需缩短校准周期,每 2 周对检测仪进行一次单点校准(选用已知浓度的叶绿素标准溶液),确保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5%;若校准偏差超范围,需排查是否因电极受潮导致性能衰减,或电路受潮影响信号传输,处理后重新校准;同时,每日选取同一样品进行 3 次平行检测,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 需≤3%),若重复性差,需检查电极是否受潮或光学部件是否起雾,及时采取防潮修复措施。 四、故障应急处理 雨水浸泡应急:若仪器不慎被雨水浸泡,需立即断电,拆卸所有可分离部件(如电极探头、主机面板、线缆),用去离子水冲洗表面污渍后,用干燥毛巾吸干水分,再用干燥压缩空气(压力≤0.1MPa)彻底吹扫各部件内部,尤其关注电路模块与电极芯;吹扫后将部件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不可暴晒或高温烘干),晾干时间不少于 24 小时,期间定期检测绝缘电阻,待阻值恢复正常后,重新组装并进行性能校准,确认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受潮故障处理:若出现电极无响应、数据漂移剧烈或主机报错(如电路短路提示),需优先排查防潮问题,检查电极是否受潮、主机是否进水;若为电极受潮,可将电极浸泡于专用干燥活化液中 12 小时,恢复电极性能;若为主机电路受潮,需交由专业人员拆解维修,更换受潮损坏的元件(如电容、电阻),不可自行拆解,防止故障扩大;维修后需进行全面防潮处理,避免再次受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