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氰离子传感器的电极是实现氰离子浓度精准检测的核心部件,其表面若发生污染,会直接影响检测性能,而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可恢复电极功能。 电极污染的表现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响应速度减慢是常见表现之一,正常情况下电极与溶液接触后能快速达到电位平衡,污染后因污染物阻碍氰离子与电极敏感膜的接触,电位稳定时间显著延长,导致检测周期变长。测量精度下降也较为突出,污染会使电极的选择性降低,对氰离子的响应信号减弱或失真,表现为同一浓度样品的多次测量结果偏差增大,或与标准值的偏离超出允许范围。此外,校准曲线异常也是污染的重要标志,校准过程中不同浓度标准溶液对应的电位值无法形成理想的线性关系,斜率偏离理论值,甚至出现曲线漂移或断点,表明电极已无法准确反映氰离子浓度变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需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若为无机污染物(如金属氧化物、碳酸盐沉淀)附着,可使用稀酸溶液浸泡电极。稀酸能溶解这类沉淀物,清除表面附着的无机杂质,浸泡时间通常为 10-30 分钟,之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避免酸液残留影响电极性能。对于有机污染物(如油脂、腐殖质),则需选用合适的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进行擦拭或短时间浸泡,利用有机物的溶解特性去除附着在电极表面的有机膜,恢复敏感膜的活性。 当电极受到生物污染(如微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时,需采用氧化性溶液处理,如稀次氯酸钠溶液。氧化性物质可破坏生物膜的结构,杀灭微生物,浸泡后用软毛刷轻轻刷洗电极表面,去除残留的生物杂质,再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处理完成后,需将电极置于标准溶液中进行活化,使电极电位恢复稳定。 处理后的验证环节必不可少。处理后的电极需重新进行校准,观察校准曲线的线性度与斜率是否回归正常范围,同时通过测量标准样品验证检测精度。若多次处理后电极性能仍无明显改善,或污染导致敏感膜破损,则需考虑更换电极,避免因电极失效影响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日常使用中,定期维护可减少污染发生。每次检测结束后及时用去离子水清洗电极,避免样品残留;长期不用时将电极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防止敏感膜干燥或被空气中的污染物侵蚀,从源头降低污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