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悬浮物检测仪通过电极感知水体中悬浮颗粒的散射或透射信号实现检测,校准是消除仪器系统误差、确保检测精度的核心环节。校准需遵循 “准备充分、分步验证、数据溯源” 原则,按零点校准、量程校准、多点验证的流程操作,适配不同浓度范围的检测需求。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需准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悬浮物标准溶液(如 100mg/L、500mg/L,扩展不确定度≤2%),使用前需将标准溶液置于 20-25℃环境中平衡 30 分钟,轻轻颠倒混匀(避免剧烈摇晃产生气泡)。仪器需提前通电预热 30 分钟,确保光源、检测电路等部件稳定,同时检查电极表面是否洁净 —— 若有污渍需用软毛刷蘸超纯水轻刷,晾干后再使用。校准用容器(如烧杯)需用超纯水清洗 3 次,避免残留杂质污染标准溶液,容器需放置在防震台面上(减少环境振动对检测的影响)。此外,需记录校准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当温度波动超过 ±2℃时,需暂停校准(温度变化会影响颗粒沉降速度)。 二、零点校准 将经 0.2μm 滤膜过滤的超纯水(悬浮物浓度视为 0mg/L)注入校准容器,液面高度以完全浸没电极检测区域为准(通常距容器底部 3-5cm)。将电极放入溶液中,确保检测面无气泡(若有气泡可轻晃容器排出),静置 2 分钟待读数稳定。在仪器操作界面选择 “零点校准” 功能,仪器自动记录当前信号值作为基准,校准完成后显示值应≤0.5mg/L(若显示值偏高,需检查容器是否洁净或电极是否有划痕)。若多次校准仍无法归零,需进入仪器维护模式,检查光路是否有灰尘遮挡(可用压缩空气轻吹光学窗口),或重新标定仪器的电子零点(按说明书操作步骤)。 三、量程校准 根据仪器常用量程选择对应浓度的标准溶液(如检测 0-500mg/L 时,选用 500mg/L 标准液),将标准溶液注入校准容器,放入电极后轻轻搅拌(避免产生漩涡),静置 1 分钟让颗粒均匀分布。在仪器界面选择 “量程校准” 功能,输入标准溶液的实际浓度值,仪器自动调整校准系数,使显示值与标准值一致(允许偏差≤±2%)。若校准后偏差超过允许范围,需检查标准溶液是否过期(如出现沉淀或分层),或电极是否老化(如响应信号强度低于初始值的 80%)。量程校准需针对不同检测区间分别进行 —— 若仪器需覆盖低(0-100mg/L)、高(100-1000mg/L)两个量程,需分别用对应浓度的标准液校准,避免单一量程校准导致的偏差。 四、多点验证 完成零点与量程校准后,需选取至少 3 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涵盖低、中、高浓度)进行验证,如选用 50mg/L、200mg/L、800mg/L 标准液。按上述操作依次检测各溶液,记录仪器显示值,计算每个浓度点的相对误差((显示值 - 标准值)/ 标准值 ×100%)。各点相对误差需≤±5%,且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²)应≥0.999(通过仪器导出校准数据计算)。若低浓度点误差偏大(如 50mg/L 时误差>5%),需补充低量程校准(选用 100mg/L 标准液重新校准);若高浓度点偏差超标,需检查是否因颗粒沉降导致浓度不均(可重新混匀后再次检测)。 五、校准后的确认与记录 验证合格后,需用另一份未参与校准的标准溶液(如选用 300mg/L)进行最终检测,显示值与标准值的偏差应≤±3%,确认校准有效。校准完成后,仪器自动保存校准系数,操作人员需在《仪器校准记录表》中填写校准日期、标准溶液编号、校准前后的误差值、环境参数等信息,记录需包含操作人员签名及复核人签名。若校准后发现仪器存在持续漂移(如 30 分钟内显示值变化超过 ±2%),需标记仪器 “待检修”,联系厂家排查电极性能(如敏感膜是否老化)或电路稳定性问题。 六、特殊情况的校准调整 当检测高浊度水样(>1000mg/L)时,需采用稀释法校准:将高浓度标准溶液用超纯水稀释至仪器量程内(如稀释 10 倍后检测),校准后在仪器中输入稀释倍数,仪器自动换算高浓度检测系数。若现场无标准溶液,可采用 “比对校准法”:取同一份均匀水样,分别用检测仪与实验室标准方法(如重量法)检测,以实验室结果为基准调整仪器显示值(偏差需≤±5%),但这种方法需在 3 天内用标准溶液重新校准。校准后的仪器需在明显位置粘贴校准标识,标注下次校准日期(通常为校准后 30 天)。 校准的核心是建立检测信号与实际浓度的精准对应关系,每个步骤都需以数据溯源为依据 —— 标准溶液需可追溯至国家基准,操作过程需可重复验证。通过规范的校准流程,电极法在线悬浮物检测仪能在 0-1000mg/L 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检测精度,为水质监测、工艺控制等场景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