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氟离子检测仪的标液校准通过建立仪器测量值与标准溶液浓度的对应关系,修正电极响应偏差,是保证测量准确性的核心操作。校准需严格遵循标液选择规范、操作流程及结果验证标准,以下为具体方法。 一、校准前准备 需选用至少两种浓度的氟离子标准溶液(如 1mg/L、10mg/L),确保在有效期内(通常为 6 个月),储存于聚乙烯瓶(避免玻璃容器释放氟离子污染),使用前平衡至室温(20-25℃),轻轻摇匀(防止浓度分层)。准备配套器具:500mL 聚乙烯烧杯(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时后纯水冲洗)、移液管(专用聚乙烯材质)、磁力搅拌器(需无金属部件接触溶液)。 仪器需提前开机预热 30 分钟,确保电极(氟离子选择电极、参比电极)处于稳定状态。用纯水冲洗电极 3 次,吸干表面水分后浸泡在 1mg/L 标准溶液中活化 15 分钟(恢复电极响应活性)。检查流通池清洁度,若内壁有污染物需用纯水冲洗至流出液清澈,确保标液流经时无残留干扰。 二、校准操作流程 按浓度从低到高顺序校准。先将 1mg/L 标准溶液注入流通池(流速控制在 1-2L/min),开启搅拌(转速 50-100r/min,避免产生气泡),待仪器读数稳定(连续 3 分钟波动≤0.02mg/L)后,在操作界面点击 “校准点设置”,输入标准溶液浓度值,仪器自动记录该点的电位响应值。 完成低浓度校准后,用 10mg/L 标准溶液冲洗流通池 3 次(确保管路内溶液完全置换),按相同流程注入标液,待读数稳定后设置第二校准点,仪器生成校准曲线(斜率应在 54-60mV/decade,25℃时)。校准过程中需保持环境温度稳定(波动≤±1℃),避免温度变化影响氟离子活度(温度每变化 1℃,校准点电位偏差约 ±2mV)。 三、校准关键注意事项 标液接触的所有器具需专用,禁止与玻璃容器接触(如移液管需为聚乙烯材质),避免引入外来氟离子。校准顺序不可颠倒(需从低到高),防止高浓度标液残留污染低浓度测量体系。若使用自动校准功能,需确保标液输送管路无泄漏,蠕动泵转速稳定(避免流量波动导致的浓度偏差)。 电极需全程保持湿润,校准间隙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可浸泡在纯水中),若发现电极表面有结晶,需用软毛刷蘸纯水轻刷后重新活化。参比电极需检查液接界是否通畅(若有堵塞需更换参比液),确保电位传导稳定。 四、校准后验证与调整 校准完成后用中间浓度标液(如 5mg/L)验证,按相同流程测量,计算相对误差(需≤±5%)。若误差超标,需检查标液是否污染(如低浓度标液混入高浓度残留)或电极是否老化(响应斜率低于 54mV/decade),排除问题后重新校准。 若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 R²<0.999,需增加校准点(如补充 5mg/L 标液),重新拟合曲线。校准参数需保存至仪器系统,生成校准报告(包含校准时间、标液浓度、斜率值、相关系数)。用纯水冲洗流通池 5 分钟,直至仪器读数回归至 0.05mg/L 以下(确认无标液残留)。 五、校准周期与记录 常规使用下校准周期为 1 个月,若测量高浓度废水(>20mg/L)或电极使用超过 3 个月,需缩短至 2 周一次。每次校准需记录完整数据:标液批次、环境温度、各点测量值、曲线参数及操作人员,归档留存。若更换电极或维修仪器后,必须重新进行标液校准,确保新状态下的测量基准准确。 标液校准的核心是通过标准化操作消除电极漂移、温度影响等干扰因素,使仪器测量值能真实反映氟离子浓度。严格遵循校准流程可保证在线氟离子检测仪在工业废水监测中持续输出可靠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