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污泥浓度检测仪的电极是感知污泥浓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状态直接决定测量精度。实践表明,超过 60% 的仪器故障源于电极保养不当,而 “防污、防蚀、防干结” 三大法则是延长电极寿命、保障数据可靠的关键,以下为具体实施方法。 
一、防污:阻断污染物附着通道 污泥中的有机胶体、微生物及无机颗粒是电极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物质在电极表面形成的污垢层会导致光学信号衰减或电极响应延迟。日常防污需从主动清洁与被动防护两方面入手:主动清洁方面,每日启动自清洁装置(如刮泥板需确保与电极表面贴合紧密,间隙≤0.1mm),高负荷工况下(污泥浓度>8g/L)需将清洁频率从每 4 小时一次提升至每 2 小时一次;高压水冲洗压力需稳定在 0.25MPa,既能有效剥离污垢又不会损伤电极涂层。被动防护可在电极外安装多孔防护罩(孔径 0.5mm),拦截大颗粒杂质,同时在防护罩内壁喷涂防粘涂层(如聚四氟乙烯),减少有机物吸附。每周需人工抽检电极表面,若发现生物膜(呈褐色黏附层),用 5% 次氯酸钠溶液浸泡 10 分钟后冲洗,彻底杀灭微生物。 二、防蚀:构建多层次防腐体系 电极外壳及接线端子易受污泥中酸性物质(如挥发性脂肪酸)、重金属离子的腐蚀,尤其在 pH<6 或含硫化物的环境中,腐蚀速率会增加 3 倍以上。防蚀保养需重点关注三个部位:电极线缆接头需采用双密封设计,内层用硅橡胶密封圈,外层缠绕防水胶带,每月更换一次密封圈防止老化;电极与支架的连接部位选用 316L 不锈钢材质,每季度涂抹防锈油脂(如凡士林),隔绝水汽与污泥接触;对于光学电极的玻璃透镜,避免接触氢氟酸等强腐蚀性物质,清洗时禁用含氟清洁剂,若不慎沾染需立即用 2% 硼酸溶液中和。当检测到污泥 pH<5 时,需在电极附近加装 pH 调节装置(如缓释碱片),将局部 pH 控制在 6-8,从源头降低腐蚀风险。 三、防干结:维持电极湿润环境 电极表面水分蒸发导致的干结现象,会使残留污泥结晶硬化,破坏光学窗口透光性或堵塞电极膜孔,尤其在设备停机或低液位时更易发生。防干结的核心是保持电极湿润:短期停机(<24 小时)需将电极浸泡在清水中,水面以刚好覆盖检测区域为宜;长期停机(>72 小时)则需使用专用保养液(含 0.1% 防腐剂的去离子水),每周更换一次保养液防止变质。运行过程中需监控液位传感器,当液位低于电极安装高度时,自动触发保护程序(如关闭测量并启动冲洗),避免电极暴露在空气中。对于采用隔膜式设计的电极,需每月检查隔膜湿润度,若发现干燥迹象,滴加 3-5 滴电解液(如 3mol/L KCl 溶液),确保离子传导通道畅通。 “三防” 法则的协同实施需建立周期化保养台账:每日记录自清洁运行状态,每周检查防腐部件完整性,每月评估电极湿润度与信号稳定性。当电极出现响应迟缓(如达到稳定读数的时间延长 50% 以上)或测量偏差超限时,需同时排查污堵、腐蚀、干结三大问题,避免单一因素处理不彻底导致故障复发。通过系统化的 “三防” 保养,可使电极使用寿命延长至 18-24 个月,较常规保养方式提升 50% 以上,显著降低运维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