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导率检测仪在水质监测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极化现象的出现会显著影响其测量精度。深入了解极化现象的产生机制,掌握有效的预防与处理手段,是保障仪器稳定运行、获取可靠检测数据的关键。 
极化现象本质上是由于在电导率测量过程中,电极与溶液界面发生电化学反应,导致电极表面形成极化层,改变了电极的实际工作状态。当电流通过电极时,溶液中的离子在电极表面得失电子,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等。极化层的存在会增加测量回路的电阻,使检测到的电导率值偏离真实值,严重时甚至导致仪器无法正常工作。 预防极化现象需从多方面着手。在电极选型上,优先选择惰性材料制成的电极,如铂、金等,这些材料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电化学反应,能有效降低极化风险。同时,采用镀铂黑工艺处理电极表面,增加电极的表面积,可分散电流密度,减少局部电化学反应强度。在测量电路设计方面,采用交流供电替代直流供电,通过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使电极表面的极化层难以稳定形成;并且降低测量电流强度,减少电极与溶液间的电化学反应程度。此外,合理控制测量时间,避免电极长时间处于通电测量状态,减少电化学反应积累。 一旦出现极化现象,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首先,对电极进行清洗活化,使用稀酸或专用的电极清洗液浸泡电极,溶解电极表面的极化产物和附着物,之后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极化现象较为严重,可对电极进行抛光处理,去除受损的电极表面层,恢复电极的活性。处理完成后,需对仪器进行重新校准,使用标准电导率溶液验证测量准确性,确保仪器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在日常使用中,建立定期维护制度,对电极进行检查和保养,监测电极的极化程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极化现象再次发生。
|